終身教育的理念逐漸形成世界性潮流則始於20世紀60年代。
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保羅·朗格朗(P。Longgrand)大力提倡了終身教育,他認為,幾個世紀以來的把人生分為兩半,前半生用於受教育、後半生用於勞動的觀點是毫無根據的。
現代教育應當能夠在任何需要的時刻,以最好的方式給個體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術。
終身教育指的是人們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種培養的總和。從時間上看它包括幼兒教育、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從形式上看它包括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從途徑上看它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1)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科學知識和科技成果的生命周期縮短,農民需要不斷的接受新的知識和技術。傳統社會中生產發展的緩慢,主要在於知識和科技發展的緩慢,農民僅靠經驗的積累便可滿足生產的需要,農業生產主要靠物資和勞力的投入。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科學技術成為農業生產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而且科學技術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更新,因此,現代農民必須與新的農業科技進行緊密的持續不斷的結合。
(2)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要求農民不斷的接受再教育。經過20年的發展,農村中單一的經濟結構已經改變,形成了各種產業共同發展的局麵。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將繼續調整,從而帶來農民的職業結構變動和技術結構調整。在農村中從事新的職業和學習新的技術,都需要有農民教育的持續供給。
(3)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要求農民不斷接受教育。眾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要從土地上轉移出去、在城市中尋找工作需要進行職業培訓。並且,在城市中農民工處於不斷的職業流動中,他們為了適應新的工作也需要不斷的學習。
(4)農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要求農民不斷地通過教育來完善自己。現代科技的發展不僅給生產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變化,促進了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中的生活方式對農民的生活產生了持續的影響,促成了農村生活方式向現代化的轉型。它必然會帶來農民完善自己、完善生活的願望。在這個過程中,持續的接受教育是一個有效途徑。
(三)樹立社會、經濟、教育一體化的理念
目前我國農民教育發展的社會、經濟、教育一體化的理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運行機製尚未形成。一方麵,農村的發展對農民教育有強烈的內在需求;另一方麵,這種需要又受到傳統的和現實的、經濟的和政治的、製度的和觀念的製約,使得社會的這種需求沒有轉化為農民教育的現實。
要使農民教育獲得健康地發展,首先要確立社會、經濟、教育一體化的改革思想,在教育與農村社會的發展聯係中尋找運行機製,圍繞著這種機製的構建來考慮農民教育的各項工作。特別要突出農民教育服務農村的功能。
農民教育要堅定不移地樹立為農村發展服務的思想,以農民現代化為本,為農村發展培育人才,幫助農民致富,這是農民教育為農服務的具體體現。農民教育在指導思想、辦學形式、教學內容以及方法上,都要適合農業的特點和農民的需要;所培養的人才數量、質量、結構類型、規格等要符合農村產業結構和發展的要求;要逐步打破教育部門獨家辦教育的局麵,實行政府統籌,調動社會各個方麵的積極性,合理科學地利用教育資源,共同辦好農民教育。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讓農民教育走向市場,參與市場競爭,在市場競爭中形成調節、選擇、適應和健全自身發展的良性機製。在競爭中農民教育要達到兩個效益:一是人才培養效益,即在有限的時間內,用最優化的方式培養出能夠得到社會承認、在市場中具有就業競爭力的勞動者;二是辦學單位的經濟效益,即利用辦學主體的智力、技術和試驗場地等優勢,重視發揮農民教育多功能的作用,在培養人才的同時,通過科研示範、谘詢、提供技術服務創造出較高的經濟效益。
(四)樹立構建學習化農村社區的理念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學習化社會的形成要以學習化社區的形成為基礎。在我國,由於不同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以及在同一地區內部,城市與農村的發展水平不平衡,統一推進學習化社會的形成不具有現實性。但是在經濟發展比較好的農村地區,可以在構建學習化農村社區的理念指導下發展農民教育事業,以農民教育促進學習化社區的形成,進而向周邊社區輻射,推進學習化社會的形成。
什麼是學習化社會
學習化社會的概念來源於美國著名學者、芝加哥大學校長哈欽斯(R。M。Hutchins)。他在1968年發表了《學習社會》一書,在對以往的教育進行批判性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未來社會應當努力實現學習社會,在學習社會中,任何時候不隻是提供定時製的成人教育,而且以學習、成就、人格形成為目的來成功實現著價值的轉換,從而實現一切製度所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