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民教育的目標調整(3 / 3)

對鄉村農民幹部積極開展中、高等學曆教育,打通科技人才通向農村以及讓農民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渠道。通過各類普通中高等院校、成人院校、農廣校等渠道,到2010年,使村幹部都能達到“持證(綠證)上崗”的要求,使村一般幹部和農民技術員達到中專以上文化程度,村黨政一把手和鄉鎮幹部、科技人員達到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加大農村基層幹部特別是村組幹部的教育培訓,力爭到2020年培養100萬名高水平的村級幹部隊伍。

2.培養一支精幹的農民技術員隊伍

當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係隊伍無論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看,都遠遠不能適應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一支適應農業現代化要求的新型農民技術骨幹隊伍,是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的重點任務。通過農民教育把具有較高科技文化素質的優秀農民培養成為掌握本崗位基本知識的技術骨幹,成為農業科技傳播者。重點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且紮根農村的青壯年農民作為培養對象,通過“綠色證書工程”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的培訓,使之成為掌握本崗位基本知識的技術骨幹和適應農業現代化要求的新世紀農民,成為農業科技人員聯係廣大農民的橋梁,到2020年,力爭培養100萬農民技術員隊伍。

3.培養一支優秀的農民企業家隊伍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而農業產業化建設的關鍵在於一大批龍頭企業的崛起。這是當前農業結構調整中解決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矛盾,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關鍵所在。

為了提高我國農業的集約化、市場化、專業化水平,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適應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及我國加入WTO與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按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選拔培養一批具有創業和創新精神、專業化生產與規模化經營技術和能力的新型農民,並通過政策引導、創業資金扶持和跟蹤服務等,將其培養成掌握先進文化、技術和信息,能進行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的先導農戶和農民企業家。到2020年,力爭培養各種類型的先導農戶和農民企業家50萬名。

4.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骨幹農民隊伍

在21世紀要突出塑造新型農民,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農業勞動者隊伍。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大批專門人才,更需要億萬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者大軍。大量的農業科技成果最終要被農民所掌握,才能成為現實生產力。因此,根據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需要和農時季節特點,廣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把科學技術送到千家萬戶和田間地頭,向廣大農民普及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培養一支掌握致富本領的勞動者隊伍,是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的重要任務。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資源,動員社會各方麵的力量,對廣大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初高中畢業的歸鄉青年、鄉鎮企業職工、農村複員軍人等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訓,切實提高他們的科技文化素質。此外,還要加強對後備農民的科技教育培訓,在農村中學逐步推行“雙證製(畢業證和綠色證書或職業技術等級證書)”,通過不同形式向農村初、中等教育滲透農業和其他實用技術教育的內容,全麵提高農村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以村為基礎、以戶為單位培訓骨幹農民,爭取到2020年培訓骨幹農民2000萬人,輻射帶動2億農民。

5.培養一支嫻熟的能工巧匠隊伍

為加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要培養一大批在農村建築、裝飾、修理、鑄造及手工藝等行業掌握某一特長或技能,從事與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直接相關的活動,獲得一定經濟收入,並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一定貢獻的能工巧匠或專業技能人員隊伍。主要通過師傅的傳幫帶和實踐學習造就。同時,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非農職業技能培訓,適應產業結構升級和提高競爭力的需要,進一步搞好農民轉業轉崗培訓工作,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