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民教育的目標調整(2 / 3)

現代科技在農業上的應用,使農業的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農業產業結構的變化和生產手段的進步,意味著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被科技進步從農業中排斥出來。傳統的“二元社會結構”也是製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原因,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被束縛在極其有限的土地上,形成“人口過剩一土地不足一生產力落後一人口膨脹”的惡性循環。要實現農村和農業的現代化,就必須大量地轉移農村勞動力,這是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需要,也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需要。農民教育如果不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仍然狹隘地把“為農服務”理解為“為種植業、養殖業服務”“為留農下地服務”,就會與農村現代化需要相脫節,農民教育也就極易被輕視。

農民教育所具有的“非農性”對現有農民教育提出了一係列非常緊迫的課題。要為農民及其子女開辟廣泛的就業途徑,農民教育就必須樹立新的教育目標,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對人才的需要,調整專業結構,使現在農民的出路與社會多元勞動就業需要有機銜接。農民教育的觀念要從封閉傳統的觀念轉彎為開放的現代教育觀念,充分認識其產業性和經濟功能,變教育的“知識中心”為“能力中心”,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才,為農村第一、二、三產業發展提供合格人才。

2.提尚農民的科技水平

在近十幾年的農村勞動力轉移中,轉向非農領域的往往不是“剩餘勞動力”,而是農村建設的主力,以至於不少地方呼籲要改變老弱病殘搞農業的狀況。如何解決這一矛盾,顯然隻有通過多層次、多渠道、多門類的農民教育培養各行各業的人才,滿足社會不同方麵的需要。如果沒有農民教育的充分準備,勞動力的轉移不僅不會促進農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還會使第一產業這個基礎遭到破壞。

我們在強調農民教育的分流功能的同時,也必須防止另一個極端,就是認為農業是個簡單工作,不需要高深的知識和技能。這種輕視農業科技教育的做法同樣是十分有害的。農業同樣需要各類優秀人才,不僅需要各類農業勞動技術能手,成為農村的科技骨幹,率領農民靠科技發展生產,走科技致富的道路,也需要大批的農村農業科技人才,他們是新技術、新品種、新項目的研究者、引進者和實際操作者,同時還需要各類管理人才和農業貿易人才。科學技術的發展使農業活動越來越智能化,對人的素質也就越來越高。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認為,“農民隻有學會科學種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才能有強大的農業,這才是農業的破題所在。”

從數量上來看,當前的農民教育機構相對龐大的農民群體來說還遠遠不夠,從質量上來看,農民教育設施和師資力量都不能滿足農民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因此,為了適應新型農民的培養,一大批農民教育機構要建立起來,一大批農民科技人員和教師要充實到農民教育中,農民教育的管理體製、投資體製、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各個方麵都要進行改革和創新。

(三)新農村建設中農民教育的戰略目標

新階段我國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生了曆史性、革命性變化。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民知識化、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等都需要高素質的新型農民作為支撐。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訓,培養一大批有知識、講文明、懂科技、善經營、會管理、敢創新、能致富的新型勞動者。力爭到2020年使農村近5億勞動力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整體素質普遍得到提高,學曆水平平均能達到9年,即達到初中畢業。同時,使廣大農民既能掌握一定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又能為合理有序的勞動力轉移做好相應的非農職業技能準備。從總體來看,農民教育的戰略具體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培養一支高水平的鄉村幹部隊伍

目前我國有65萬個行政村,每一個行政村都必須有若幹個村幹部。村幹部可以說是最基層的幹部,上連政府,下連村民,是農村第一線的指揮員和生產者,其政治素質高低,農業生產技能和新技術掌握應用的程度,對農業與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影響較大。大量實踐證明,一支好的村幹部隊伍,就能帶領一個村走向富裕、走向文明、走向現代化。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鄉村幹部隊伍是帶領農民致富、推進農村經濟社會進步,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