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是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也是持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量源泉。因此,加快發展農民教育事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本講要點
農民教育目標的調整新時期農民教育的新理念農民教育的體係
農民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目標無疑是培養人才,但是對農民教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卻是有著不同的理解。在農民教育的目標的確定上,存在兩個突出問題:其一是見物不見人,認為農民教育就是讓農民掌握農業科學技術,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達到增效、增收的目的,而忽視了人的全麵發展;其二是把農民教育局限為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為農村培養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才。我們認為這樣定位農民教育的目的對科學健康發展農民教育是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對傳統的農民教育目標進行調整。
(一)農民教育的目標——實現農村現代化
1.農村現代化的含義
農村現代化至少包含了4層意思。
(1)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一般指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過程。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的概念,隻有在經濟、技術、人才的綜合素質等方麵趕上或超過發達國家,才算實現了現代化。農業的現代化也是如此。從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進程和發展趨勢來看,農業現代化至少要包括: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和自動化;用現代農業科技代替傳統生產技術和傳統經驗;具有掌握了現代科技和現代觀念的勞動者;在充分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現代的經營管理體係,實現了農業生產和服務的專業化和社會化。
(2)農村產業結構的現代化。現代農業不再是傳統的粗放式耕作和單純的種植業、養殖業,而是與現代科技、市場對接後出現的大農業,是以追求生態效益為基礎、以科技為動力、以經濟效益為目的的高效農業,產業結構呈現多元化發展格局。
(3)農村城市化、工業化和勞動智能化。受小農意識的影響,我們在農村工業化、城市化道路的選擇上,曾一度重蹈小農經濟格局的覆轍。鄉鎮企業分散化、鄉土化、缺乏規模經營意識和市場意識;小城鎮發展無序化,缺乏城市意識和大中小城市的整體布局;在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強調“就地安置”,“離土不離鄉”的“兩棲化”,為農村的發展帶來了諸多的消極後果。
(4)農民素質的現代化。現代化的農民素質應該包括農民的生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職業能力素質和思想觀念素質等,農村的現代化隻有建立在農民素質現代化的基礎上才是堅實可靠的,農民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也在於促進農民素質的現代化。
2.農民教育以農村現代化為目標的必要性
1978年開始的經濟體製的轉軌,我們用沉痛的教訓才換來了實現人的現代化的經濟條件。但是市場經濟的確立並沒有立即鏟除人們一係列封閉、落後、愚昧、陳腐的意識,尚未實現農民現代化的文化環境。隻有通過文化的革命,洗滌不良的文化環境,將民主和科學真正移植到中國的國民性之中,我們的社會才能發生本質的飛躍。農民教育是為農民注人押代性的有效載體,它決不能簡單為了生產的目的而進行教育,也不是單k的為了傳播技術而傳播技術。
現階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我們的農民教育也必須考慮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從教育內容到教育方法都要為農民素質提高服務。現代新型農民教育的目標必須擺脫小農經濟模式下單一為種養業服務的格局,逐步轉變為適應農村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需要,構建為農村第一、二、三產業提供全麵服務的教育體係。它既是農村城市化、現代化、工業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農民教育培養目標麵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二)農民教育培養目標的雙重性
農民教育應該肩負起這樣兩個任務:一方麵要提高以農業為職業的人們的綜合素質,為農業的發展提供科技源泉,為農民自身的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麵要為農民跳出農門提供職業素質教育支持,為農民在非農領域提供教育服務。
1.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
據估計,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已經多達2億,勞動力剩餘高達40%,造成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原因主要表現為資源性剩餘、技術性剩餘和政策性剩餘。我國人均耕地0.2公頃,林地0.13公頃,天然草原0.34公頃,而世界平均人均分別為0.37公頃、0.37公頃和0.76公頃。我國每個勞動力負擔耕地為0.23公頃,美國為79.73公頃,澳大利亞為117.2公頃,印度也有1公頃。按20世紀80年代的農業生產力水平,我國每個農業勞動力可負擔1公頃(南方水田為0.53公頃),人力資源對土地資源的相對豐富,不可避免地產生勞動力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