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識與技術的傳播
溫家寶總理曾明確指出,我國農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根本在於提高農民素質。提高農民素質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是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將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改善和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和技術水平,關鍵在於加強對各種實用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如良種的選擇與控製,化肥、殺蟲劑的合理使用。加強對青年農民的知識與科技培訓是落實農業技術推廣計劃的著力點,而且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農民長期教育與培訓計劃以及對農民實施終身教育計劃。
2.企業家精神的培育
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範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因此,按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我們要選拔培養一批具有創業和創新精神、專業化生產與規模化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和提供完善的服務等,將他們培養成掌握先進技術、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敢於創新的農民企業家。
什麼是企業家
創新引起了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的動力在於有見識、有組織才能、敢於冒險的企業家。
企業家精神是一種現代工業文明的基本精神,即冒險、創新、競爭、協作和理性計算(合理化)的精神,是構成現代性精神最重要的方麵。
“企業家精神”是企業家進行創新活動的主要動機,主要體現在企業家的“首創精神”、“成功欲”、甘冒風險、以苦為樂、思維的精明理智和敏捷以及企業家的事業心。
“企業家精神”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推動了經濟的增長。
——熊彼特
3.新的思想觀念的培養
通過傳播新思想,使知識與技術的傳播更加容易,也更加快捷。應該傳播的新思想包括國家重大製度、法律、政策、方針的變更,農村以外主要是城市和國外的先進文明觀念,良好的人格與行為示範等等。劉易斯認為,知識被利用的速度部分地取決於人民對新思想的接受程度,而部分地則取決於製度在多大程度上使得到並運用新思想有利可圖。在那些人們習慣於各種觀點或變化,從而他們的世界觀務實的社會裏,新思想將被最迅速地接受。新思想的傳播還有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的效果。
4.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方式
把農民的農業社會習性改造為工業社會習性或發展習性,引導農民不斷地市民化,積極推進農民的現代化進程。經濟的發展使農業的重要性不斷下降,其他行業必須不斷地從農業部門吸收或補充勞動力。因此要培育農民對紀律、製度、團隊精神和社會關係秩序的理解和尊重。除了讓農民進行自覺學習性改造外,農業的市場化、農村建設的現代化(包括各種現代化基礎設施和農民家庭的現代化設施)和農民的社會流動化也能夠不斷地不自覺地轉化農民的生產習性與生活習性。
§§第三講 新時期農民教育及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