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社會心理素質、思想道德和法製素質不高
由於農民居住地的封閉性和固定性,缺乏接觸外界的環境和條件,使得農民仍然難以擺脫目光狹隘、因循守舊、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缺乏合作意識等社會心理特征,會使其難以迅速接受新知識和新品種等新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
由於農民的市場意識、進取意識差,缺乏社會競爭意識,科技致富、市場競爭能力難以增強,難以迎接農業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挑戰,一些地方的農民宗教觀念、地域觀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沉渣泛起;金錢拜物教與當代社會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相矛盾,誠信缺失、製假販假時有發生,這些都嚴重地影響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農民對國家依法治國的政策知之甚少,由於不懂法而造成的違法、抗法事件時有發生;同樣當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害時,更不懂得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三)影響我國農民素質的因素
1.農村基礎教育薄弱是農民素質提高緩慢的根源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人才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從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的高度看,需要冷靜分析和正視農村人才教育基礎十分薄弱的現實。我們不可能從不斷產生的輟學現象和不斷滋生的新文盲這樣薄弱的人才教育基礎上,通過短期農民教育來一舉提高全國農民和農村人口的整體綜合素質。
據2000年11月1日普查,我國大陸總人口已經達到12.65億,其中城鎮人口4.56億,占36.09%,鄉村人口8.07億,占63.91%。與城市居民比較,農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差3年,並且在逐步擴大。2000年,在我國農村勞動力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村勞動者達到54.17%,到2005年小學以下仍占51.3%,初中以下占90.3%,前景並不樂觀。農村教育的不均衡性和滯後性決定著我國城鄉教育差距的長期性和未來農民的綜合素質並不能在短期內提高很快(表2.1)。地區間農民素質差距較大,東部農村勞動力中高中畢業占13%,初中畢業占50%,小學畢業占30%,文盲、半文盲約占7%。中部地區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小學和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分別是43%、38%、9%;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小學所占比例分別是33%、45%,文盲、半文盲超過10%。
農村學生“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致富無術”是農村教育的主要症結。全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初、高中畢業生中50%以上要回到農村,尤其是農業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這一比例更高,達到80%以上。這些學生大多返鄉務農,但農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課程設計、教材編寫與農業生產經營、城鄉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相脫節,學到的基礎文化課,就連勞動技能課也都解決不了很多農村產業技術與經營管理問題,畢業後的農村青年不能盡快融入當地的經濟活動,造成農村勞動力的巨大浪費和盲目流動。農村孩子升學無望,但農村職業學校又辦不下去,導致“有校無生”。根據農村社會發展和農村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分析,在農村自然就業狀態下和農村城市化潮流中,農村孩子升學無望,農業收入銳減,就業無路,勞動力過剩且不能及時有效轉移都是農民素質提高緩慢、農村教育難以走出低穀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