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民素質的概念
農民的素質是指農村居民所具有的能夠科學地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和適應社會變革,在各方麵全麵發展的能力;若從勞動者素質的角度來談,是指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的基本性質和基本素養,包括身體素質、教育素質、科技素質和現代意識等。
身體素質主要指健康程度、體質強弱、壽命長短、營養狀況和抗病力等。身體是智力的載體,身體素質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其他素質的形成和發揮。
教育素質包括一定的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以及諸如觀察和判斷能力等。
科技素質主要指農民所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勞動經驗、生產技能等達到的程度,通常反映農民接受文化、科技知識教育的程度,掌握文化、科技知識量的多少及其質的高低,以及用於農業生產實踐的熟練程度,農業技術的應用水平和采用能力,市場的適應能力等方麵。
現代意識主要體現在農民法製觀念、婚育觀念、環境保護觀念、參與民主選舉等方麵。
(二)我國農民素質的現狀
1.基礎文化素質偏低
農民基礎文化素質是指農民接受普通教育的程度,它決定和影響農民的其他素質的提高。
我國農民素質狀況
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小學及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約占38%,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農民約占49.3%,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的約占11.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約占0.6%;同時,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為9.1%。
農民文化素質不高,已經製約了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增收和整個國家小康建設的進程。由於農民基礎文化素質差,直接影響農民的農業技能素質的提高。
發達國家的農民素質狀況
法國7%以上的農民具有大學文憑,60%的青年農民具有中專水平。
德國7%的農民具有大學文憑,53%的農民受2~3年的職業培訓。
日本農民中大學畢業的占5.9%,高中畢業的占74.8%,初中畢業的占19.4%。
2.我國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勞動技能素質偏低
農業勞動技能素質是指農民所掌握的農業科技知識,並能將其熟練地應用於農業生產實踐的技能。這種農業勞動技能素質包括種植作物的一般知識,對農作物的田間管理和病害管理能力等。
從世界範圍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發展對科技投入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而我國目前農業科技的投入隻占農業總產值的0.5%,低於發達國家2個百分點;我國每1萬名農業人口擁有農業科技人員6人,遠遠低於發達國家40人的水平。
由於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低下,我國現有的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村的應用效果大打折扣,推行成本很高,甚至有很多科技成果無法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據統計,河南省農業人口約為7500萬人,其中農、林、牧、漁的從業人數為3310.2萬人,而技術人員數僅為1.8萬人,平均2000多個農業勞動力中隻有一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因此,提高農民的科學技術水平和農業技能素質無疑是相當艱巨的工程。
3.對農業市場做出科學預測的應變能力素質低
農民的科學預測和應變能力素質是指對農業產品市場信息的掌握能力和對農產品市場做出正確判斷和決策的能力以及適應農產品市場多變的特點的能力,現代化農業不僅要求要對土地精耕細作,提高種植產量,提高產出率,更重要的是要對農業市場有準確的預測和把握因為土地承包製,種什麼和種多少完全要農民自己掌握而農產品具有需求缺乏彈性,季節性強和難以存放等特點,如果農業市場預測不準確,農業行業不但不能提高利益,反而會降低利益。如果能準確地收集信息,對農產品的供給和需求做出準確地判斷預測,調整種植思路,就會避免做出一哄而上、肓目跟風的行為。倘若農產品市場價格發生了變化,應有一定的抗應變能力,如對時令產品的儲存和保鮮等,因此,科學的預測能力判斷能力和適應能力是現代農民必備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