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新型農民培養的意義(2 / 2)

“建設新農村必須立足於廣大農民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增強農民自主建設的能力,充分調動廣大農村幹部的積極性,發揮農民的主力軍作用。”“激發農民群眾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傳統美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即人民群眾既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又是最終受益者。人民群眾是推進改革和發展的創造性社會力量,是推動曆史前進的真正動力。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農民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和內在動力。

當前,我國“三農”問題仍十分突出,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重大而艱巨的曆史任務。“三農”問題的核心在於農民。從根本上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特別是要解決好農民增收、農民權益問題。這是新農村建設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涉及億萬農民切身利益的綜合係統工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真正的主力軍。建設好新農村,必須堅持以農民為本,讓農民自己組織起來,搞清楚農民的實際需要,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隻有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會具有強大的力量源泉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1.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

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需要培養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較短,整體素質不高。依托產業發展對農民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同時積極引導和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崇尚科學、移風易俗,使之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加農民收人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這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最為迫切的要求。

培養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農民知識化進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步伐,決定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實現。正因為如此,溫家寶總理曾明確指出,我國農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根本在於提高農民素質。

2.培養新型農民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農民素質,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是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將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建設新農村,必須全麵提高農民素質,包括文化素質、科技素質、人文素質。

3.培養新型農民是實現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需要

21世紀的中國農業要逐步從粗放經營轉變到集約經營,轉變到主要依靠提高農業科技含量的軌道上來,逐步發展現代農業,進行產業化經營,參與國際競爭。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慢且轉化率低,除了農業科技創新不足外,最關鍵的問題是農民素質還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要建設現代農業,就必須培養新型農民,培養知識型的勞動力。

4.培養新型農民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在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加速城鎮化進程中,進城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但是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城市對農民工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大多數企業都希望招到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經過技能培訓,有經驗的熟練工人,但是大多數農民工因素質不高,缺乏專業技能,而難以適應企業的要求,也就難以得到一個穩定的工作,當然就不會有穩定的收入,由此可見,農民素質與經濟收入具有明顯的相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