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農民的內涵(1 / 1)

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曆史任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鄉風文明建設的關鍵。

本講要點

新型農民的內涵培養新型農民的重要性中國農民素質的現狀

新型農民培養的基本思路

(一)農民的概念

農民既是一種職業概念,也是一個身份概念。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統一定義。

什麼是農民

在我國《漢書》有記載,農民即“播殖耕稼者”。

《辭海》對農民下的定義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即在農村中與土地保持密切關係的人口群體。

關於農民概念,在西方基本上分為兩類:即傳統意義的小農經濟的農民(peasant)和現代職業意義的農民(farmer)。

美國社會學家M·羅吉斯認為“農民是農產品的生產者和傳統定向的鄉下人……農民和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者是一個意思。”而法國社會學家H·孟德拉斯則以二戰後法國農村的現代化曆程為背景,認為在法國傳統意義上的自給自足的農民已經不存在了,在農村中從事家庭經營的是以盈利和參與市場交換為目的的農業經營者,這種家庭經營本質上說已屬於一種“企業”。他認為“農民是相對城市限定自身的。如果沒有城市就無所謂農民。”這裏所講的農民,就是身份概念的農村居民。

(二)新型農民的內涵及特征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的變遷,農民這一階層不再是一個同質的群體,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既有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又有經營較多土地的專業農民,還有亦農亦工亦商的兼業農民以及農民企業家等。新型農民是相對於傳統農民而言的。

傳統農民的特點

文化科技素質較低。

思想觀念陳舊,缺乏創新的思維能力。

小富即安、不思進取、有限的誌向和人生目標。

重義輕利、重農輕商的價值觀。

對土地高度依賴,子承父業。

平均主義思想。

法律意識淡薄。

新型農民即現代農民,根據美國學者英克爾斯提出的現代人標準,新型農民可以概括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具有現代思想觀念、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技能、法律意識和民主參與意識,能夠自我發展、善於經營管理、勇於開拓創新、不斷提高生活質量的農村農民。新型農民是傳統農民現代化的結果,現階段的新型農民既不是傳統農民,也不是全體農民,他們是農民中的優秀分子,是在農村中發揮組織、帶動與示範作用的一個階層。

什麼是現代人

現代人應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公正精神和開拓能力。

準備和樂於接受他未經曆過的新的生活經驗、新的思想觀念、新的行為方式。

思路廣闊、頭腦開放、尊重並願意考慮各方麵的不同意見,而不盲從於權威。

具有強烈的個人效能感,對人和社會都能充滿信心,辦事講究效率,守時、惜時。

重視專門的技術,有願意根據技術水平高低來領取不同報酬的心理基礎。

可依賴性和信任感,尊重和自尊。

計劃自己的現在和未來,熱心探索未知的領域,尊重知識。

——英克爾斯(《走向現代化》)

結合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而言,新型農民應具備以下特征:

知識化,據專家估測,未來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將不低於12年;

能力化,有基本的科學素養和科技應用能力,有生存技能,就業適應性強,具備農業和非農職業轉換能力;

組織化,善於運用各種農民合作組織指導產、供、銷;

創新性,思想活躍,樂於接受變革,有開拓創業精神;

富裕化,人均年純收入不低於1萬元,用於文化、教育、娛樂等人力資本投資比重較高;

人性化,以人為本,誠實守信,尊重他人;

民主化,具有民主參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