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特點和基本內容(2 / 2)

素質的含義

素質原意是指有機體生來具有的某些生理和解剖特性,如神經係統、腦的特性、運動器官和感官的特性等。社會學在分析人的素質結構時,除了生理素質外,重點考察人們受教育的程度、技能的掌握、心理特點和觀念等方麵的素質差弄。

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是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也是持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量源泉。因此,加快發展農民教育事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民教育的發展,應當在現有基礎上,樹立新的教育目標,融入新的發展理念,賦予新的教育內容,挖掘農民教育的新功能,構建適合中國農村和農民特點的教育新體係。

2.農民思想道德建設

農民思想道德建設作為傳統文化道德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狀況的結合,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農民思想道德建設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和中心環節。

農民思想道德建設要從農村和農民實際出發,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堅持不懈地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教育,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引導農民群眾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同時,引導農民群眾發揚中華民族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積極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發揚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增強發展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推動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促進農村形成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良好風尚。

3.加快農村科技發展

農業是農村的主要產業,是農民收入的基本來源,建設現代農業對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農業的發展是促進我國“三農”問題解決的主要措施。在影響農業發展的因素中,科技的作用無疑是最大的。與農業科技的發展相對應,農村發展中的人和物等其他的因素都是在此基礎上所產生或是與此相關的,如科技的發展使得勞動者的素質提高、勞動對象擴大;使得農業的規模經營產生、產業結構調整成為可能等等。科技在促進農業發展的同時,也對農村和農民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作用,因此,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科技的發展是我國“三農”問題解決的突破口。

4.繼承和創新農村民俗文化

繼承自己過去的優秀民俗文化傳統,學習外來優秀民俗文化的有益成分,才能造就我們今天新的民俗文化。因此,正確認識處理好繼承優秀文化傳統與實現民俗文化創新的關係,大力提倡和推進文化創新,努力建設具有鮮明時代精神的當代新民俗,以及堅持對外開放與保持民族文化獨立品格的關係,努力建設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當代民俗文化,是擺在我們麵前的艱巨任務。

5.加強農村法製建設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作為農業大國,加強農村法製建設,搞好農村社會治安秩序穩定與良性發展,對於維護農村政治安定、社會穩定,保證農村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順利進行,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實踐價值。

6.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

農村文化體製的轉換和建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新動力和製度保障。農村文化建設還要重視和培育內生機製。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社會係統工程,隻有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改變目前的一些被動局麵。積極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必須要在三個方麵,即農村文化體製改革、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和開展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