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特點和基本內容(1 / 2)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既要繼承優秀的傳統農村文化成果,同時吸收現代先進文明與文化成就,它是集現代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法律製度、思想觀念、倫理道德等之文明成果,反映時代特征,代表先進文化發展方向,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具體體現,是適應農村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文明表現方式。

(一)新時期鄉風文明建設的特點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創造的社會現象,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文化建設就是人們自覺的、主動的、有目的地去推進文化變化發展的具體行為和過程。我國農村正在經曆著急劇的社會經濟變化和社會轉型,農村文化也處在從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過渡和變遷之中,這就決定了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鄉風文明建設也應該呈現出時代的特點和民族特色。

1.繼承性與創新性

文化是人類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地區的物質生活狀況、社會風俗習慣、社會精神麵貌、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組織機構等的集合和凝結,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同時,人類文化的發展具有曆史連續性和繼承性。因此,發揚傳統文化與文化的開拓創新是有機統一的,繼承是創新的重要基礎,創新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目前,在我國農村許多富於道德情感的淳樸的文明鄉風民俗依然保存著,在新農村的鄉風文明建設中,我們既要從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統吸取其精華,使之發揚光大,又要學習和借鑒一切先進文化,使農村文化不斷得到創新和發展。隻有這樣才能適應新時期農村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好地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2.多樣性與地方性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地理環境複雜、民族眾多等特點,從而造成了農村文化呈現出多樣性。同時,我國農村文化又極具地方特色,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點。因此,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型文化不可能采取“大一統”的模式,而應該堅持多樣性和兼容並蓄的方針,同時又要尊重各地方的民族特色文化,發展各民族文化,做到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榮、百花齊放。

3.主體性與實用性

農村文化是在廣大農民群眾的長期社會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億萬農民群眾及其社會實踐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和重要載體。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中,農民群眾不但是新農村文化的創造者,同時又是新文化的享有者。因此,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必須充分尊重和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在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我國農村文化是世代農民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和鄉土生活的積累和結晶,具有濃鬱的鄉土性和經驗實用性,充滿了務實精神和安土樂天的生活情趣。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種農耕文化的優良傳統,同時又要根據當代農村社會實際需要,使農村文化建設服務於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4.開放性與先進性

文化一方麵具有強烈的曆史繼承性,另一方麵又具有明顯的變遷性和時代性。尤其是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信息傳播的迅速,文化變遷越來越明顯和加速,並日益呈現出越來越開放的局麵。因此,在當代,農村文化的建設要主動吸收和借鑒各種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外來文化,兼收並蓄形成獨特的富有時代性開放性的新農村文化。同時,農村文化建設要始終堅持先進文化建設的方向,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發農民群眾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傳統美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二)鄉風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

1.新型農民培養與農民教育

無論是發展生產,還是增加收入,無論是推動民主管理,還是實現鄉風文明,農民的素質都是最基本的條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特別是要解決好農民增收、農民權益問題。這是新農村建設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不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是不可想像的。因此,依托產業發展對農民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同時積極引導和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崇尚科學、移風易俗,使之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這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最為迫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