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風文明概述
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製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
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2006)
本講要點
什麼是鄉風文明
鄉風文明包括哪些內容為什麼要建設鄉風文明
鄉風文明是人們在日常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形成的傳統美德和良好的文明習慣。要準確理解鄉風文明我們要先從文化與文明談起。
(一)文化和文明
1.什麼是文化
文化(culture)一詞來源於拉丁語cultura,原意是耕作、培訓、教育、發展、尊重等。文化是與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對應而言的。野生的禾苗非為文化,但人工栽培出來的麥、稻等則為文化;天然的燧石非為文化,但經過原始人打製的石刀、石斧則為文化……。可見,文化為人類創造的東西,而不是自然存在的事物。文化作為一種特有的社會現象,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最早給文化下定義的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是一個由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及其他人類能力與習慣組成的綜合係統。”文化不僅包括價值觀、行為準則、生活態度這類非物質的形式,也包括了體現這些非物質文化意義的物質表現形式。
在《辭海》中,文化是劃分為廣義文化和狹義文化兩種。
廣義文化是指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
狹義文化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意識形態。
2.什麼是文明
在西方,“文明”一詞來源於拉丁語的“civitas”,意指“公民的”、“有組織的”,是相對於社會生活的規則和公民的道德而言的。《辭源》關於“文明”一詞的解釋是:指人類社會進步狀態,與“野蠻”相對,如李漁《閑情偶寄》中有“辟草昧而致文明”的說法,就是在這個層麵上理解文明。
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類進入到高級階段的一種社會進步狀態。因此,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各種相互關聯的高級屬性和特征的集合體,它表示著人類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不斷發展、進步的狀態。
文化和文明的關係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創造的社會現象,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發展而不斷變化,同時又積極反作用於人類的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
文化比文明產生的時間久遠,文化是反映人類創造的一般成果,而文明是人類所創造的進步和有積極意義的成果,文明是積極的、進步的文化。
(二)精神文明與先進文化
1.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是指人們改造主觀世界的社會精神生活積極成果的總和,與物質文明相對,主要表現為文化方麵和思想方麵。文化方麵主要包括社會的文化、知識專題、科學、教育、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等項事業的發展程度以及與此相對應的物質設施、機構的發展規模和水平。思想方麵包括社會的政治思想、道德麵貌、社會風尚和人們的世界觀、理想、情操、信念以及組織性、紀律性的狀況。
精神文明以相應的物質文明為基礎,它的性質是由生產方式所決定。同時精神文明也有力地促進了物質文明的發展。兩種文明互為條件,相互推動社會進步和文明程度,表現為兩種文明的統一發展程度。
2.先進文化
馬克思主義認為判斷一種文化是否具有先進性的根本標準是該文化是否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當代中國先進文化應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應該是科學的、健康的、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未來發展方向和有利於社會進步的文化;是反映著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能夠衝破人們的舊思想、舊觀念、舊理論、舊習慣,促進新思想、新觀念、新道德、新思維方式的形成與發展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