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鄉風文明的內涵(3 / 3)

(4)保守性。傳統農民的心理和行為是比較保守的、穩定的、務實的。中國農民曆來是小私有者、小生產者,在小規模經營形式下,產出極為有限,常常是豐年剛夠,歉年不足,沒有必要的積累,減弱了他們承受風險的能力。因此,他們對任何新的東西和生產中的技術改革往往抱著懷疑和觀望的態度。另外,農民整體文化水平較低,接觸外界較少,缺乏預測社會變動所帶來的後果所必需的知識。任何一次變動對於農民來說,都帶有巨大的風險。而且,農民處於整個社會結構的最低層,政權係統、鄉村地主可以把一部分乃至全部的損失轉嫁到農民頭上,而農民卻要承擔任何失敗所帶來的損失甚至是超額承擔。這樣就形成了農民不玄想、安於現狀、不尚開拓的文化心理。

(5)平均主義與滿足感。“平均”一直是中國農民追求的理想狀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中國農村人多地少,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民期望通過平分土地來維持生活、獲取平等地位。平均主義還表現在傳統農村財產繼承上的眾子平分製上。由於生產水平低下,社會財富缺乏,農民的欲望很低,舊時的中國農民往往滿足於“日求三餐,夜求一宿”、“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溫飽生活,而不是追求更多的物質享受。正如馬克斯。韋伯說的那樣,舊時的農民已是“頤享天年、壽終正寢”,因為他們是處在生命的生物周期之中,到他們的垂暮之年,生已把自身的一切意義都給予了他們,不再存在任何他們還想解開的謎。所以他們可以對生活感到滿足。在那樣的社會中,沒有豐富多樣的文化潮流衝擊,他們自認為該經曆的都經曆啦,該享受的都享受啦,就不對生活感到厭倦而煩惱。

(6)經驗思維。經驗思維是對農業自然經濟和手工操作方式的反映,因為這樣的生產活動沒有科學技術的指導,沒有更新的生產手段,隻能是靠經驗的積累來完成。在變化十分微弱的社會裏,經驗是人們遵循的基本原則,人循人,子循父,一切都是效法祖先,對來自外界的信息很難接受。正如費孝通所指出的,“個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經驗,而且同樣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經驗。一個在鄉土社會裏種田的老農所遇著的隻是四季的轉換,而不是時代變更。一年一度,周而複始。前人所用來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案,盡可抄襲來作自己生活的指南。”傳統的農民相信前人和自己的經驗,自己的親身觀察和實踐。凡是未經前人經驗或親身實踐所證實的,他們往往抱有懷疑的態度。傳統農民是天然的經驗主義者。

3.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就是鄉土風俗。是人們在日常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形成的習慣。目前,在農村許多富於道德情感的淳樸的文明鄉風民俗依然存在。

什麼是風俗

《辭源》對“風俗”的解釋是:曆代相沿積久而成的風尚、習俗。

《漢書·地理誌》:凡民稟五常之性,而又剛柔緩急音聲不同,係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之常,雖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即:有自然條件不同而形成的習尚叫“風”,由社會環境不同而形成的習尚叫“俗”。

文化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文化需要人們去創造、促進和建設,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文化的凝聚、整合、同化、規範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的等功能和作用,促進文化的進步和發展。文化建設就是人們自覺的、主動的、有目的地去推進文化變化發展的具體行為和過程。為了更好地維護和弘揚傳統文明鄉風,我們應該加強對廣大農民進行有關傳統美德教育優良文明鄉風教育。通過農村鄉風文明建設能夠提高農民的綜合文化素質,有效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將極大地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