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鄉風文明的內涵(2 / 3)

(三)農村文化與鄉風文明建設

1.農村文化的內涵

農村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農村文化是指農民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是農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和精神基礎。狹義農村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以農民為載體的文化,它是農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觀念以及在漫長的農耕實踐中形成並積澱下來的認知方式、思維模式、價值觀念、情感狀態、處世態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層心理結構的反映,它表達的是農民心靈的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開化程度。

農業文化

農業文化主要指與農業有關的製度、觀念、藝術等。

以農為本的觀念,農業哲學、與農有關的民間藝術,農事節日習俗,對土地、水火以及動植物的崇拜等都是農業文化的具體表現。

在農業社會,社會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著農業這個中心進行的,農業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國家的貧富、盛衰和政治的穩定。人們的一切生活資料都來自農業,在這種環境裏形成了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對鄉土的眷戀,對農業文化習俗的適應。農業不僅給人們提供了生活資料,而且是人們精神上的寄托,農業不僅是生產方式,也是生活方式。並對整個民族的精神世界發生影響。

2.農村文化的特點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其文化也具有不同的特點。普列漢諾夫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它的精神本性所決定的,它的精神本性是由該民族的境況造成的,而它的境況歸根到底是受生產力狀況和它的生產關係所決定的。”同樣,由於我國農村獨特的經濟、社會、曆史、地理環境的不同,我國農村文化也呈現出不同於其他國家農村文化以及現代城市文化的特點。我國傳統的農村文化表現出以下特點。

(1)鄉土性。對於聚族而居的中國農民,村落是他們的生產場所,他們耕種一定範圍的土地獲取生存資源,並且圍繞著耕種的特點和季節性進行勞作。同時,村落也是他們的一種社會環境,在他們自己的鄉村中,有熟悉的同族、親戚和鄰裏,有密切的社會交往關係,而離開鄉村外出時,麵對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和人群,很難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們對於外部世界,既不熟悉,又不信任,在新的環境中往往感到失落和苦惱,而且外界社會也不一定接受他們。這樣就形成了農民和家鄉、土地難以割舍的情結,“故土難離,葉落歸根”;“金窩銀窩,不如家裏的土窩”;“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等他們固守的鄉土觀念。

“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城裏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但是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

——費孝通(《鄉土中國》)

(2)宗法倫理性。所謂宗法倫理是指農民把自己從屬於家庭和宗族的一種血緣群體觀念。群體的目標高於個人目標,個人依附於群體而存在。在一個家庭裏,家長說了算,在一個家族裏,族長起著主導作用。宗法倫理的深刻影響,使得農村社會不但純粹血緣關係的群體靠以“禮”為核心的封建文化道德體係維係,而且非血緣的人際關係也依附於此。長期流行於中國農村社會的開香堂、拜師父、認師兄弟、結義兄弟的關係等等,就是血緣的宗法倫理的外化表現形式。宗法倫理觀念有利於增強民族、國家和家庭的凝聚力,但它的消極作用是主要的,如壓抑了個人的發展,容易形成任人唯親等。

(3)封閉性。費孝通認為:“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社會。不但是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由於生產方式、交通條件等的限製,農村居民大多閉塞於鄉村一隅,很少與外部世界接觸。農民相對集中在一塊土地上,吃穿等所需物質生活資料基本上自我生產,達到一定水平的自給自足,對外界需求甚少,逐漸地就封閉了起來。而且不少村落遠離市鎮,交通條件不便利,和外部世界沒有什麼經濟的、文化的、人際的常規性聯係,更強化了其封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