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曆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因此,我們必須首先明確新農村建設五個基本目標的內涵以及各自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內涵來看,“生產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物質條件,“生活寬裕”是建設新農村的具體體現,“鄉風文明”是建設新農村的思想基礎,“村容整潔”是建設新農村的環境要求,“管理民主”是建設新農村的體製保障,它們相互聯係、相互製約,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機整體。因此,鄉風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建設新農村,說到底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不斷構建中國農村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塑造中國農村新的文化與新型農民,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因此,能否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鄉風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不僅能夠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更好地推進全麵小康進程,同時對於協調各種利益關係、維護農村穩定,促進科學文明鄉風的養成,以及農村社會的全麵進步,也將發揮十分突出的作用。
鄉風文明建設能夠促進農村文化繁榮,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麵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鄉風文明建設是培養新型農民的迫切需要。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部動力和重要途徑,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所在。因此,必須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以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加快農民現代化進程,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培養和造就有文化、懂科技、會管理的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合格的主體。
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發農民群眾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傳統美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深入開展農村形勢和政策教育,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製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這就為我們指明了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鄉風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和重要意義。
本書由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朱啟臻教授任主編,魯可榮、陶火生、李興佐任副主編。參加編寫的有中國農業大學、安徽師範大學、福州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煙台校區、萊陽市委黨校等教師及研究者。具體的編寫分工如下:
第一講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概述(魯可榮,朱啟臻);第二講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新型農民(魯可榮,林麗麗);第三講新時期農民教育及發展戰略(朱啟臻,李興佐);第四講農民思想道德建設(陶火生,李玉娟);第五講農村科技發展(張慶文);第六講繼承和創新農村民俗文化(梁悅鳳,劉新);第七講農村法製建設(梁悅鳳);第八講農村文化設施建設(魯可榮,陶火生);第九講農村文化體製建設(陶火生);第十講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戰略(朱啟臻,魯可榮)。全書最後由朱啟臻、魯可榮統稿。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大量的文獻圖片資料並在文末參考文獻中列出,謹對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本書的出版得到了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由於作者水平和經驗的不足,書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錯誤和不妥之處,懇請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2006年7月
§§第一講 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