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麥克唐納與中國的重大曆史事件(3 / 3)

經過中、英兩國進步力量的配合,漢案、潯寒部以有利於中國革命人民的結局而告解決。1927年2月19日,英國政府被迫與中國簽訂了漢案協定和潯案協定,英國正式承認將漢口、九江兩個英租界交還中國。這是中國民族解放鬥爭史上的空前勝利。尤其是接收者是革命政府,這就更具有重要意義。麵對這一勝利,我們除了謳歌中國人民的英勇鬥爭之外,也應感謝麥克唐納及其領導的工黨。

4.麥克唐納與日本侵華事件

1931年和1932年,中國先後發生了兩起日本侵略者挑起的重大事件,即“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對此,英國政府持冷淡態度。麥克唐納作為國民內閣首相,應該對英國政府的態度負責任。他持冷淡態度的原因也值得分析。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製造柳條溝事件,炮轟東北兵營和沈陽城,開始了對東北三省的侵略,釀成“九一八”事變。上台不到一個月的國民內閣首相麥克唐納對日本的侵略行動持十分消極的態度。他的內閣很少注意遠東事件的進展,除了對外交部的既定路線表示讚同外,無所作為。

麥克唐納這種反應是由各方麵原因決定的。第一,他甩開工黨組成國民內閣,實際上成了保守黨手中的玩偶,已經不能再獨立地堅持自己的主張,隻能跟在保守黨後麵隨波逐流,使自己的形象被扭曲。第二,他當時麵臨內外交困的複雜形勢,無暇東顧。英國當時工黨分裂,自由黨拆台,政府四分五裂;保守黨咄咄逼人,策動新的大選,準備推倒他的首相地位;國內危機未過,失業人數達300萬;印度圓桌會議正在召開,各土邦主張各異,很難達成協議。這一切緊緊纏住了麥克唐納。第三,麥克唐納當時身體健康衰落,並已患嚴重的青光眼等疾病。這也是一個因素。

中國“九一八”事變之後四個月,日本帝國主義軍隊又在上海向閘北區進攻,十九路軍奮起反抗,中日淞滬戰爭開始。這在英國和美國激起了極大的義憤。英國政府自“九一八”以來采取的容忍態度不得不改變。麥克唐納當時眼病發作,自2月3日作了手術後,一直到3月中旬未回到辦公室。盡管有失明的危險,他還是帶病在自己的病房主持了立即對日軍進攻上海閘北事件作出決策的特別部長委員會。盡管他的作用減弱,但他的同事們在作出重大決定前都細心聽取了他的意見。所以這個時期的決定,他應負責任。當時,麥克唐納麵臨的一個中心問題就是要不要與美國一起發布一個激烈的聯合抗議書,譴責日本祖暴踐踏“九國公約”關於保證中國領土完整的規定。經過討論,英國內閣否決與美國一起發布抗議書,而是在國聯提出決議案,主張中日爭端不應用武力解決,應該和平調解。麥克唐納和外交部長西蒙也持這種態度》這個態度由西蒙3月22日在下院宣布。

英國在對日侵華問題上的軟弱態度可以從兩個方麵分析。一方麵,英國在中國東北無太大利益,所以容忍“九一八”事變。

英國在中國貿易額大幅度降低,1920—1935年英對華出口額由4300萬鎊降為500萬鎊。這使得英國資產階級不願參加強硬抗議。此外,英國在軍力和經濟力方麵,難以支撐對日作戰的重擔。另一方麵,這也和麥克唐納的和平思想有關。他一直認為武裝行動是虛假的保障,世界輿論才是保護和平、反對侵略的可靠保障。他太迷戀於輿論和調解。

“一二八”事變以“淞滬停戰協定”而告終。麥克唐納雖痛恨“日本在上海的醜行”,但他在保守黨壓力和自已和平思想的束縛下,不敢以宣戰的姿態抗議日本,不敢采取消滅這種“醜行”的行動,更不敢支持十九路軍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