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麥克唐納與中國的重大曆史事件(2 / 3)

麥克唐納領導下的工黨則截然相反,采取了站在受害的中國人一邊講話的態度。萬縣事件發生後,麥克唐納等工黨議員在議會提出多次質問。中國人當時也看清了這一點。10月9日,上海各界團體向英國工黨、自由黨發出求援電報,揭露保守黨對華政策及其暴行。這引起了工黨的響應。10月14日英國工黨大會通過了決議案,指責英軍炮擊萬縣,嚴厲斥責“英國在華所持帝國主義政策”。10月17日,英國工黨總部向中國駐英代辦遞交公函,表明:“對本國艦隊此項行為,至為反對。盼即將英工黨對死傷華人歉疚之意轉致其家屬。待雙方徹底查清事件之後,向政府再作嚴重抨擊。”同是英國人,工黨與保守黨的對華政策相差多遠!不僅如此,隨著事件的日益昭彰,工黨對萬縣事件的態度也愈益鮮明,並且提出了更加激進的要求。10月末,工黨召開“不幹涉中國大會”,“要求承認廣州政府為事實上的政府;將艦隊、飛機調離中國海麵。要求中國人自治中國,廣州政府有真意救民之希望”,還抗議保守黨政府隻承認北京軍閥政府的反動立場。這說明,工黨對華政策是友好的,對中國人民是同情的,在政治上是支持孫中山革命政府、反對北京軍閥政府的。麥克唐納本人雖然在這一事件中沒有單獨采取行動,但他作為工黨的領袖和議會黨團主席,對於確定和推動工黨支持中國人民的政策,無疑是讚同的,積極的。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他的對華態度和政策。

3.麥克唐納與漢潯事件

隨著北伐戰爭的勝利進展和長江沿線的光複,該地區工農運動、反帝運動高漲。1927年1月3日和6日,先後爆發了漢口、九江(古稱潯陽)人民的收回英國徂界的運動,形成了當時中外有名的“漢案”和“潯案”。麥克唐納在促使這兩大事件和平解決的過程中,態度更加鮮明,他站在中國人民的立場上,盡力斡旋,使事件沿著有利於中國人民的方向發展和了結。

1927年1月1日,在武漢革命政府領導下,湖北全省總工會發布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的宣言。人民群眾反帝愛國運動頓起。遊行、演說連日不斷,政府、人民同仇敵愾。1月3日,英租界當局以“華人運動妨礙治安”為借口,調集大批水兵登陸,向正在租界講演的宣傳員衝擊。英兵刺傷群眾幾十人,刺死一人。英兵亦被群眾擊傷幾人。這一事件激起工、農、商、學各界憤怒,他們召開了聯席會議並決定:解除英租界巡捕和義勇隊的武裝,英租界由中國政府派軍警管理。限英方72小時答複,否則就收回英租界和海關,取消英國的內河肮行和領事裁判權。1月5日,共產黨領導了幾十萬人參加的示威大會,圍攻英瞀廳,驅逐了英國巡捕,收回了英租界。武漢革命政府應群眾要求,派軍進駐租界。為了策應漢口人民的行動,九江人民也於1月6日反抗英兵鎮壓,占領英租界,並由武漢革命政府派員接收。

漢案、潯案在英國國內激起強烈反應。當此之時,麥克唐納1月15日在《前進報》發表論文指出:希望兩案和平解決,認為事件乃因英人激起仇恨所至。他說:“如果他們的運動目的在於收回租界,那麼為什麼日、法兩國租界,依然無事呢?根據英人撤退後街上張貼物判斷,那並不是中國民族主義者的態度,隻不過是一種仇英惡感而已。”英國保守黨政府則采取了慣用的鎮壓措施。1月25日英國駐北京公使蘭博森照會美、法、日、意四國,要求共同出兵。同時,英國調集太平洋地區戰艦12艘、英印軍隊1.6萬人,及裝甲兵隊、坦克兵隊、航空兵隊向中國上海進發。麥克唐納及工黨抗議英政府出兵來華。1月31日麥克唐納在達文垂演說時指出,“英國唯一的職貴,就是使中國人民在不受暴力和武力幹涉下,解除外國勢力的束縛。”同時,麥克唐納還電告中國革命政府代表陳友仁:“貴國民族主義者提出的要求,我們十分讚成。”但勸告不要采用或擴大暴動,以免引起戰亂,反而使民族主義要求難以實現。在英國大軍壓境之際,麥克唐納的態度是善意的,他不願使中國人民蒙受更大損失。為了防止對中國用武,麥克唐納又致政府書信,奉勸他們“必須正視現實,必須像對待日本國那樣對待中國。”工黨也以總部名義多次聲明:英國軍隊應從中國撤回,反對妨害中國自主、平等與兩國友誼。麥克唐納多次在議會上率工黨議員發難,迫使政府停止對中國的幹涉。國民政府也看到了這一點,對麥克唐納及工黨寄予了很夫的希望。國民政府代表陳友仁電複英國工黨,表明:漢案的解決,必須等到“英國勞工黨起來掌權,挽救英國在東亞的腐敗,鏟除帝國主義保皇派的政治和戰爭虛榮心。”保守黨果然嚇壞了,指責陳友仁“幹涉英國內政”,“分裂帝國”。由於麥克唐納和工黨實際上站在中國國民革命政府一邊,向保守黨施加了強大的政治壓力,並與中國革命政府聯成一氣,所以迫使保守黨政府不敢在中國肆意橫行,不敢再挑起流血衝突,在客觀上給予國民革命政府以很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