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覽麥克唐納在殖民地問題上的逋論與實踐,可以看出以下幾個顯明的特點:
1.比較徹底的民族解放理論伴隨著曲折迂回的實踐
麥克唐納對於殖民主義的分析和批判,對於民族解放的論述,都是較徹底的,許多方麵接近了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但是,當他執政後處理具體的英帝國域內的民族獨立運動時,卻不能按其理論行事,許多時候表現了令人難以理解的模糊、妥協、退讓,甚至停滯,隻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推出較為大膽的方案。解釋這一矛盾現象的答案並不深奧。這是由於麥克唐納在不同處境、不同領域中的不同表現造成的。在他處於在野狀態、或單從理論上探討問題時,作為理論家他是自由的,不受約束的,他可以在理論上或政策上充分表述自己的思想。這既不會引起全局性的震動,也不會影響他的事業進展。在平展展的稿紙上,沒有任何政治力量去阻止他那流暢的筆鋒。直書胸襟,感人至深。但可惜他又是一個不幸的政治家,在執政崗位上,在本黨的講壇上,他受到其他黨派、黨內不同傾向的製約,又要受到曆史條件、社會現實的限製。他要說許多不願說的話,做許多不願做的事,並且要采取自己並不願意采取的方式和風格。但是,人們總是可以從發展全過程中,看出他的實踐與其思想理論的內在方向的一致性。
2.追求漸進中的改革,不相信疾風暴雨式的突變麥克唐納相信漸進改革,不相信革命式的暴烈變動,影響到了他對待殖民地問題的態度和主張。埃及、印度等國群眾鬥爭高漲時的主張,他往往付之以冷漠的目光。但他卻十分重視各殖民地代表民族獨立方向的、有影響的政黨的上台,往往抓住這樣的時機,以談判形式解決曆史遺留問題,推動民族獨立的進程。在埃及,他重視華夫特黨》在印度,他又重視國大黨的意見。曆史事實證明,他重視的黨派,正是實際上有能力擔負民族獨立使命的資產階級黨派。由於他不讚成暴烈的革命,所以,他很難贏得殖民地人民群眾的熱情歡呼,也得不到高度的政治評價,有時甚至會引起人們不滿。但他卻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步一步地、一點一滴地朝著民族解放的目標開拓。他既遵從本黨激進派的方向又要在開明的反對派中通得過;既要堅持作好推行進步主張的準備,又要尋找適當的時機。這也就是他所掌握的漸進改革的“度”。他主持的政策和決定,往往既受激進派的抨擊,同時又受保守黨的責難。這是漸進主義者經常遇到的處境。他正是在這種處境中,盡力推進民族解放事業。
3.尊重民族的曆史傳統和現實要求,不強加於人
殖民地獨立問題即落後國家的發展問題。這種國家的特點是曆史沉渣較多,民族內部分裂,沒有在近現代世界交往關係中重新形成統一的民族形式。由於殖民主義者的占領和剝削,情況更加紛繁雜亂。解決這類民族問題,是不宜用所謂“快刀斬亂麻”的方法的。例如,埃及與蘇丹的關係問題,曆史上就不是一個簡單的統一題。印度的印、回教分裂問題,及由此而來的對統一的不同意見,也是一個源遠流長、十分複雜、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的問題。正確的辦法隻能是充分尊重當地人民的意見,在一個曆史進程中逐漸趨於解決。麥克唐納在對待這類問題時,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態度。這是較明智的。例如,關於印、緬分立問題,他在圓桌會議上不置一辭,隻是端到桌麵上讓各方麵充分發表意見。關於蘇丹問題,他隻是盡最大努力做到促成英埃共管,以便在過渡中作出合理選擇。曆史已證明,這類問題直到殖民地獨立後還難以解決,難以使各方都滿意。如果當時采取“革命式”的作法,在條件不成熟時拍板定案,那隻會壓製民族意誌,為後代人帶來無窮後患。所以,麥克唐納當時采取尊重民族曆史傳統,注重在現實中發揮民族自身意誌的政策,是較有遠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