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進埃及獨立的進程
麥克唐納第一屆工黨政府限於當時國內外的形勢和短期執政的具體情況,沒有在推進埃及真正獨立的道路上作出顯而易見的政績。它與保守黨的對外政策處於“相持對峙”的局麵。1929年6月麥克唐納組成第二屆工黨政府後,由於形勢的發展和工黨力量的進一步壯大,對埃政策有了長足的進步。麥克唐納政府主持的“英埃同盟條約”的簽訂,大幅度地推進了埃及獨立的進程。
為了評價麥克唐納政府對埃政策的進步性,需要與保守黨政府的對埃政策作一對比。1924年11月,保守黨剛一上台就迫使柴魯爾內閣辭職,並迫使埃及國王任命了以基瓦爾巴沙為首的反動政府。它解散了議會,廢除了1923年憲法,在英國“高級專員”路德勳爵的指使下實行暴政。1927年,繼任的沙爾瓦特內閣與英國張伯倫訂立了“沙張協定”。其中規定英國“保護”埃及、在蘇伊士運河區駐兵、排斥其他國家介入,在埃及駐軍等內容,並默認了當時英國獨占蘇丹的事實。這個協定發展了1922年條約中“四項保留權力”,表露了殖民主義壓迫埃及人民的本質。
麥克唐納組成第二屆工黨內閣後,首先撤銷了英國駐埃及“最高專員”勞合-喬治的職務,接著邀請埃及代表赴倫敦商談英埃關係。1930年1月,當埃及華夫特黨重新組閣後,英工黨政府推進談判有了明顯進展。埃及首相納哈斯率政府要員20餘人赴倫敦與工黨政府外交大臣韓德遜舉行談判。3月,“納哈斯一韓德遜協定”(草約)簽訂。這個協定草約的主要內容是:第一,英終止對埃軍事占領,撤除蘇伊士運河區以外的軍隊;第二,承認埃及獨立主權,幫助埃及加入國聯;第三,英協助埃及廢除外國人在埃及的領事裁判權;第四,蘇丹維持1899年英埃共管的狀態。對於這些規定的反映,“埃及舉國歡慶,認為英工黨不孚埃及人民所望。”這個協定比起“沙張協定”來,其進步很明顯。第一,它否定了英在埃及駐軍權,隻保留運河區駐軍;第二,否定了英國獨占蘇丹的現實,承認英埃共管,這無疑是一個進步;第三,承認埃及主權,讚成它加入國聯,這比以前拒絕埃及加入國聯的態度進了一步。
雖然有這些進步,但由於埃及國內激進的民族主義者的活動和反抗,納哈斯還沒有來得及在這個協定上最後簽字,就被搞下了台。激進派活躍的結果是伊斯美爾·薛德基新內閣的專政統治。經過曲折,1936年納哈斯重新組閣時,終於將“納哈斯一韓德遜協定”的原則重新認可,簽訂了“英埃同盟條約”。這一條約雖然未能盡如人意,但畢竟是埃及走向獨立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是當時英埃最進步的一個協定。麥克唐納政府的這一政策,可以說是推進了埃及獨立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