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消除派別分歧,創造了合作氣氛。會議正式代表92名,印方代表就占73名。印方顧問12人也與會。分歧不僅在英、印之間存在,而且還在印度土邦與英屬印度各省之間,印、回教徒間,以及當政的統治階級與在野的民族主義者之間存在。麥克唐納預見到,對於自治方案,有人會說還不夠好,也有人會說走過了頭,會出現很多對立的意見和不可調和的衝突,所以會議不定框子,充分討論。麥克唐納首先引導他們顧大局,向前看,消除分歧,坦誠合作。他在會上號召:“我們必須以互相信任、遠見卓識和政治家的風度來完成我們的任務。”“切記,你們必須正視的首要的事情就是要確信:我們已到了一個裏程碑,它標明了與過去截然不同的一種前途。”“我們不要做記錄過去的人,而要做掌握未來的人”。在他的至誠感召下,各方代表都表示了善意合作的願望。分歧在縮小,合作的氣氛開始形成。印度土邦王公代表蓋亞瓦爾(Gaekwar)表示:“為了實現如此偉大的目的,我們要以互相信任和善意全心全意地合作。”克什米爾的土邦王公也表示:“我們必須克服困難,力爭成功。我們必須有耐心、通融、忍讓;相互間一定要有諒解和善意……使個別利益服從共同的利益。”有的代表生動地把締造聯邦比做繪畫,說:
“如果我們繪出的圖畫對於重要的少數派、王公、或少數派其他部分來說不盡人意,我們就重來一次;如果我們失敗,我們就再幹一次。”在會上,許多王公改變了自己頑固堅持的片麵看法,代之以實際解決問題的態度。印度自由黨領袖薩普魯(Sapru)迫切要求圓桌會議揭開印度曆史新篇章。雖然會議沒有達成最後協議,但印方各代表紛紛在演說中向麥克唐納致深切的謝意,把他譽之為“和平的勇士”。印方代表納瓦茨(B。S。Nawaz)在閉會式上說:“我國的最大成功不在於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取得巨大成就,而在於消除了大家頭腦中的猜疑和不信任。大家自由交換意見,以平等的地位坐在一張圓桌前進行個人接觸,這就等於創造了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相互持有善意的一種環境。……種子已經播下,幼苗已經長出,我們要為這棵幼苗提供適宜的土壤,讓它日趨長大,直到成為參天濃蔭的大樹。”這足以看出,第一次圓桌會議在各方代表心目中留下的無形的成就。
第三,設立了建立聯邦的準備機構。為了切實解決印度聯邦的建立,圓桌會議設立了九個附屬委員會,分別進行充分討論研究,製定最後方案。這九個方麵的委員會分別負責聯邦結構、各省憲政、少數派、緬甸、西北邊遠省份、公民權、國防、文官、信德省等專項問題。各附屬委員會都在認真調查、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了詳細、可行的報告。如第一附屬委員會(聯邦結構)提出購報告,不僅對行政、立法權都作了原則規定,而且每項權力的詳細內容都有各方麵的建設性方案。單是行政權問題,就有13個方麵的措施。再以麥克唐納為主席的第三附屬委員會(少數派)為例,它是由英、印各方40名委員組成,堪稱最龐大的一個附屬委員會。這對於解決最為困難的少數派問題顯然是有利的。麥克唐納作為大會主席兼任該附屬委員會主席,更體現了解決這一最棘手問題的信心。
所以,第一次圓桌會議的曆史作用是不宜抹煞的。它沒有達到原定目的,主要是印度土邦王公意見不一致,各教派意見不一致,而不是對聯邦製的根本方針提出什麼原則性的意見。阿爾華王公讚成土邦王公自主體製的自治,而畢甘納王公隻願參加全印聯邦,反對各土邦自治方案。麥索爾的土邦王公主張代表製政府,而兩個最大的土邦(海德拉巴邦和克什米爾邦)王公則要求保護專斷權力。印度教與回教兩大教派分歧尚未消除。回教內部也有分歧。第三委員會在討論關於規定英、印及歐洲人在印貿易權利的第14條款項時,回教大首領真納認為經過修改的條文“仍嫌籠統和空泛”,表示不能同意,而另一回教首領沙菲則立即指出:“真納發表的意見隻代表他個人意見。我以其餘所有回教代表的名義聲明,我們接受以上讀過的條款。”這種繁雜的內部紛爭,正是印度統一的最大障礙,要解決這類紛爭顯然需要有一個過程,需要時間,不能一蹴而就。
第二次圓桌會議與第一次相比有三個特點:第一,國大黨領袖甘地正式出席會議,表明會議接受民族獨立運動的力量。這當然是由於麥克唐納努力的結果。第二,討論的主要議題不再分散為九個,而是集中在兩大問題上,即聯邦結構和少數派問題。麥克唐納如此安排,完全是力圖甩開枝節的爭議,盡快在建立統一的全印聯邦這一主要目標上達成協議。第三,與會的印方代表增加,由73名增至92名,英方代表仍為20人。
第二次圓桌會議由於集中接觸實質性問題,又由於國大黨的參加,鬥爭更加複雜。印、回兩教派互不相讓,爭執不下。英、印雙方疑慮重重,都懷疑對方沒有誠意。國大黨代表甘地,又聲稱隻有國大黨才是全印度的代表,其他代表隻是少數人的、部分人的代表。佘議進行幾周無進展。1931年11月8日國大黨電召甘地回國,會議遇到了危機。當時全國大選中保守黨占了絕大多數席位,使印度方麵的代表喪失了對內閣的信任。麥克唐納推動全印聯邦的計劃受挫,保守黨馬上左右內閣,提出分兩步走的作法:第一步先搞分省自治,第二步搞中央政府。麥克唐納對此十分憤怒,他在日記中寫道:“分省自治是不夠的,但我的勸告被否決。我孤立了。”第三天,由15名印度代表簽名的信件發表,否決了內閣的作法。而甘地卻認為政府不會答應國大黨能夠接受的分省自治。在11月30日的一次會議上,甘地全麵批判了圓桌會議中的一係列做法,認為國大黨代表了85%的印度人口,代表了所有少數派,是唯一的全國性的黨,不能隻被視為一個派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