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促進印度的覺醒和獨立(1 / 3)

麥克唐納關於殖民地解放的思想在他對印度問題的態度上體現較為清哳。雖然印度的問題比其他自治領遠為複雜,但從他一貫的態度中仍可看出他促進印度覺醒和獨立的決心與苦心。

1.第一個實地考察印度的社會主義者

麥克唐納自從當選為議員後,以工黨領袖的眼光,注視著殖民地,特別是印度。他曾多次計劃訪問印度,但因公務而放棄。1909年9月末到12月末,他終於推開其他政務,在即將到來的大選前夕訪問了印度,作了實地考察,較為客觀地,以一個社會主義者的立場和觀點,勾勒出一幅印度政治、經濟、曆史、文化、宗教、社會民情等多方麵交織的圖畫。這個被英國殖民者弄得畸形的國度給他留下了長久的印象,“孟買工業區的煙雲,加爾各答商業街的喧鬧,恒河平原上城市的廢墟,聖都本那裏斯的密集的廟宇,以及狹窄的山路上擁擠不堪的朝聖的人群,一幕幕浮現於我的腦海。”因此,他寫下了《印度的覺醒》一書,較全麵地分折了印度的曆史和現狀,提出了印度民族解放的主張。由於他對印度問題的深入了解,被當時英國首相阿斯奎斯任命為“王家印度事務委員會”委員,並於1912年12月至1913年夏季,再次對印度進行調査訪問。這次調查長達半年之久,使他進一步明確了印度獨立的前景和道路。

麥克唐納在英國曆史上第一次以社會主義者的身份提出了印度問題。其特點是:第一,以往來印度的英國人(無論是什麼階級、階層)都很難擺脫殖民主義影響,從來沒有人以譴責殖民製度的目的來考察印度。麥克唐納則是第一個踏入印度的殖民主義的批判者。他揭露了英國在印度的種種罪惡,作出了從實質上消除殖民主義的結論,豐富了他的關於殖民地解放的理論。第二,他是英國第一個以同情勞動人民的態度進入印度的人。他注意到“瘦骨嶙峋的人們在辛苦勞作、辛苦勞作、辛苦勞作著,他們步履艱難地走著、走著、走著;在其他地方很難見到的苦難人民帶著慘淡的表情在崇拜著、崇拜著、崇拜著。”他從一句格言中揭示出原始遊牧式的人們的苦難生活,“如果你不會偷,你就得餓死。”這中間寄予麥克唐納多少同情!還有,偕他同行的夫人瑪格麗特,還專門寫了兩篇關於印度婦女解放的論著。這足以看出他們的嶄新立場。第三,從製定印度覺醒和解放的政策和策略出發,考察印度。他宣告:“本世紀初,一股生活的清風吹遍了東方,東方覺醒了。”為了促進這一覺醒和解放,他詳察了印度等級森嚴的種姓製度,紛雜敵視的宗教對立,印度知識分子的進步思潮,民族運動中各黨派的狀況,英國殖民當局的殘酷統治和無恥陰謀。從實際出發,他除了反對英國殖民當局的壓迫以外,還指出最大的困難來自印度人本身的不團結、落後、愚昧。

“印度人缺少紀律、毅力、以及在議會中反對統治種姓的勇氣。他們缺乏內聚力。許多名人分裂自己的組織,個人感情用事,易被謊言欺騙,沒有什麼價值。”因此他提出了首先各省自治,經過過渡最後全國獨立的路線。第四,他揭露英國人在印度不得人心,督促他們放手讓印度人進行政務自治和各省自治。他不相信英國官員所謂“我當然深得聲望”的假話,認為“最糟糕的就是他們相信自己得人心。”其實,“這些官僚們嘴裏說的聲望,就像乞丐們嘴裏說的‘屁股’一樣。”英國“殖民政府的總的政策再自由一些就好了。責任政府、各省聯邦,這就是印度將要自我實現的道路。事實上,它正在實現。”印度的情況不同於英國其他殖民地,它沒有發達的資本主義,沒有社會的民主製度,更沒有工黨這樣的工人階級政黨。它的第一步是民族統一、民族獨立,而麥克唐納的以上主張,顯然是推動這個曆史潮流的。

2.籌備並主持印度圓桌會議

麥克唐納在執政過程中,對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采取了與保守黨、自由黨顯然不同的政策。早在1924年第一屆工黨政府執政時,麥克唐納就主持釋放了押在獄中的印度民族運動領袖聖雄甘地,結束了他自1922年3月18日以來的監禁生活,促進了當時民族運動走向高潮。由於隨後保守黨上台執政,對東方殖民地實行血腥的鎮壓,印度自治運動也形成高潮,並於1928年出現流血慘案。1929年6月麥克唐納再度任首相時,立即著手解決印度問題。其主要實踐為主持印度圓桌會議。

召開印度圓桌會議解決印度的立憲和自治問題的建議,最早是1924年2月18日由藩迪特·莫蒂拉爾·尼赫魯提出來的。1929年底麥克唐納正式提出召開印度圓桌會議,由英、印各方麵的代表出席。但與此同時,印度國大黨把爭取印度自治領地位改變為爭取完全獨立,甘地於翌年發動了大規模的和平抵製運動,並因而被捕入獄。所以第一次印度圓桌會議沒有國大黨代表參加。會後由於麥克唐納的努力,甘地等人才被無條件釋放。

麥克唐納主持了三次印度圓桌會議,即1930年11月12日至1931年1月19日的第一次,1931年9月7日至12月1日的第二次,和1932年3月的第三次。會議主要宗旨是解決印度立憲自治的問題。三次圓桌會議期間,麥克唐納雖然受到英國其他兩大政黨的製約,受到印度各方利益的牽製,但他卻盡力推進印度自治問題的進展。實踐證明了他的這一立場的進步性。

1930年的第一次圓桌會議雖然未完成頂定的自治計劃,但也有其曆史性功績。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確定了建立印度聯邦實行自治的總方針。會議一開始就成立了“聯邦關係委員會”,並向大會提出了關於建立聯邦的12項具體措施。這些措施的實現將使印度具有自治領的地位。麥克唐納首相作為圓桌會議的主席,在開幕式上的講話更是明確她指出了自治的方向:“英國當局和政治家一再作出的宣言很清楚,英國在印度的工作就是要為建立自治政府作好準備。”“王公們有史以來第一次在聯席會議上與英屬印度的人民代表坐在一起,這是逐步實現印度統一的一個標誌。”會間他還堅持:“憲法必須製定,憲法必須有不斷進步。”與會的印方代表(包括土邦王公們)都發言一致讚成憲法的實現方式為聯邦製。“各黨派都接受:中央政府應為全印聯邦。”這個方針的確立並被各方代表接受,是一個曆史性進步。印度自近代以來從未有過統一,更沒有過憲法。確定類似自治領地位的自治,這是向完全獨立的一個過渡。印度當時還遠未具備完全獨立的條件:內亂不止,宗教對立,無法出現統一政權,更不能完全獨立。當時方興未艾的民族主義運動,也不具備實現完全獨立的領導力量和綱領。從這個角度看,當時的聯邦製是唯一可行的方針。這是會議成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