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麥克唐納對殖民地曆史的分析是正確的,基本符合馬克思主義的一貫論述。這是他形成自己的殖民地解放思想的基礎,也是他在殖民地問題上具有獨特主張的原因。
2.自由的民族決不應該統治屬地
關於宗主國與殖民地解放的相互關係,恩格斯曾有一句名言:“任何民族當它還在壓迫別的民族時,不能成為自由的民族。”這一論斷揭示了宗主國工人階級的解放與殖民地工人階級的解放是聯為一體的,從而斬斷了工人階級隊伍中民族沙文主義的思想羈絆,奠定了全世界無產者互相支持、共求解放的理論基礎。令人驚奇的是,麥克唐納也有這種思想,並且闡述得十分明確。
麥克唐納的分析是這樣:“由於我們把土人當成必須被我們統治的人,我們就無法企求在國外實行專製統治而同時在國內實行民主統治。結果,我們自己的民主政體將受到侵蝕,我們的民主製度將會崩潰,我們民主製度的擁護者也將因在屬地的專製統治而痛心憂慮。‘自由的民族不能統治臣服的屬地’”。這個分析十分接近恩格斯的論斷,這就使麥克唐納具有其他各黨和工黨領導人很難具有的民族解放思想。從這一點出發,他反對母國控製子國,反對搜刮剝削殖民地,指出了各國合作、自治的民族解放道路。他認為:“殖民國家的存在完全是為了剝削,而當地人則充當了工具。”“殖民地是資本主義的附屬物……這是一種商業的占有,而不是政治的占有。”“對於帝國主義者來說,土人總是政治奴隸,一般來說總是充當白人手中的工具,去剝削土人的國家。”他肯定了各子國對英國的工業品采取關稅政策,高鈧保護主義壁壘,“子國並不想為了母國的貿易而犧牲自己的工業利益。”他認為殖民地各國有權保護自已的利益。因此,在他設計的未來“帝國”模式中,已經完全更換了帝國主義或殖民壓迫的內容:“唯一可能或適宜的帝國形式,是許多自治的國家由富於伸縮性的、曆史的合作和共同利益的聯係把它們團結在一起。”這種新型的“帝國”範圍內的關係意味著殖民地各國的獨立、自治和解放,意味著舊日“帝國”的消亡。
3.“帝國”內,“英國越少幹涉越好”
由於現存殖民帝國的關係很難在短時間內消亡,麥克唐納提出了現存“帝國”內處理相互關係的原則。其總的精神可用他的這樣一句話來表述:“我們對土人行政幹涉越少越好。”這個原則包括幾層意思:第一,充分尊重當地人的意誌;第二,反對英國對殖民地各國的專製統治;第三,反對把英國社會生活模式強加給各國。他想以取消幹涉為條件,使各民族獲得自然成長,最後獨立。
他主張:“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南亞有與英國同樣的獨立存在和發展的權力。如果他們願留在帝國內部,那是他們的自由意誌,也是為了自已的要求”,“不是由‘你們’母國來幹涉,而是由‘我們’帝國聯邦來決定。”這就是母國與子國的權力平等,尊重殖民地的國家地位和自身意誌。另外,他還指出:“我們對土人政策的基本錯誤就是:我們把土人當成了再造中的英國人。”“我們絕大多數錯誤的根源就是總想讓印度抄襲我們的模式。”“我們大部分失敗的原因是缺乏對印度主權的同情,執行的政策是強行把英國的社會倫理插入印度的土壤。”他主張各殖民地刑律不必與英國雷同,政府應有各自特色。他批評英國政府,認為殖民地各國“失去了對唐寧街的信任,唐寧街給他們以錯誤的指導。唐寧街猶豫不決。唐寧街無視各殖民地的需耍和主張。它成為英國殘留下來的舊式領地和真正殖民地時代的象征。……唐寧街不能再充當帝國正統原則的守門人的角色。”否則,各殖民地就會像過去美國反抗英國那樣對抗英國的統治。
麥克唐納在作了各方麵具體論述後,指出了“帝國”範圍內民族解放的總方向。他描述了這種正當的“帝國”內各國的關係:
“母國將停止作為這個聯盟的首腦。……每一個國家將走自己的道路,將得到其他國家的支持,因為每一個國家都會對帝國控製反感。顯然,這是帝國的瓦解。”綜上所述,麥克唐納的“越少幹涉越好”的主張,實際上是他的過渡到取消“帝國”、實現各殖民地獨立這一目標的橋梁。
4.讓“帝國”沿著有機體的路線漸進演化
麥克唐納把殖民地國家分為三類:一是自治國家,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二是屬地和王家殖民地,如印度、牙買加;三是國防戰略要地和加煤站。雖然情況不同,他仍認為:“由於明智的政治家的指導,帝國也可以沿著有機體的路線演化。”正像他關於整個社會進步的看法一樣,他認為,“帝國”內各國的獨立和解放也要走一條漸進的道路。通過得力的、明確的、不斷的改革,達到民族解放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