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倡導世界和平運動(3 / 3)

“我們已大大超過了原來的可能限度……我們必須繼續加強新型的和平精神,運用這種精神,一步一步地,一步更進一步地裁減軍備。”會後,麥克唐納訪問德國時,柏林車站民眾高呼:“歡迎和平之友麥克唐納!”德總理布魯寧也感謝他召開倫敦會議和對德賠款的態度。可以說,麥克唐納是唯一真誠裁軍的政府首腦。

3.在國民政府時期的和平活動

1930年8月24日麥克·唐納國民內閣組成後直至麥克唐納1937年去世,國際形勢日益向著孕育戰爭的方向發展。麥克唐納在國民內閣中身處保守黨人的製約,進退維穀,但他仍迂回曲折地為和平事業而努力,為世界裁軍而盡力,力求使國際形勢得到緩和,用心良苦。雖然他的作用受到種種限製,但仍可較為清哳地顯現。

(1)國際裁軍會議上唯一被接受的“麥克唐納計劃”。1932年2月2日至1934年6月11日的國際裁軍會議,是充滿爭鬥和僵持的一次“馬拉鬆”式的會議。在第一階段,法德對立形成僵局。德國主張全麵裁軍、權力平等;法國則認為裁軍必須有其他保障,否則無軍隊就無保障,因而在得到其補償之前不想裁軍。在英國人看來,德國經濟毀滅仍在裁軍,而法國經濟上比英國還好過,軍事上又是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所以歐洲和平的威脅來自法國。英國內閣作出了不同意給法國保障的決定。麥克唐納基本向意這一決定,他也認為法國“幹起事來小氣、自私”,“他們極力想支配歐洲,把德國踩在腳下”,“法國的外交政策在積極把歐洲推向災難。”盡管如此,為了消除裁軍障礙,麥克唐納仍試圖在法、德之間架起一座諒解的橋梁。4月末他至日內瓦,與德國代表團團長布魯寧和法國代表團團長塔迪厄(Andre Tardieu)進行了反複討論。但法國的塔迪厄借口喉炎回國,並不再回日內瓦。麥克唐納也因眼病發作而回倫敦。這次努力失敗了。但麥克唐納對裁軍並不灰心,隻是抱怨法德兩國的強硬態度,並指責當時“日內瓦成了國際陰謀活動的中心”。

1932年5月法國頑固派政府下台,赫裏歐執政。7月國際裁軍會議在洛桑複會。麥克唐納雖然處境不好,但對這次複會寄予很大希望,並繼續為促成裁軍努力。麥克唐納作為英國代表團團長到會,並被推舉為主席。他力勸法、德直接對話,在法、德間來往傳達雙方意見,協商可以接受的共同點。7月13日,雖然麥克唐納與赫裏歐達成協議,但德國和蘇聯代表反對。會議又失敗了,經過持續努力,在兩年中先後被否決“塔迪厄計劃”、“赫裏歐一波爾。邦庫爾計劃”之後,1933年3月16日由英國代表團提出的“麥克唐納計劃”卻被與會國一致接受,作為未來裁軍協定的基礎。“麥克唐納計劃”綜合了以往曆屆裁軍會議的成果,在陸軍、海軍、空軍幾方麵的裁軍都有章可循。在當時,日本已發動了侵華戰爭,希特勒已上台叫囂戰爭,各國在戰爭威脅麵前感受到和平的價值,“麥克唐納計劃”也隻能在這種形勢下才容易被理解。這一計劃的接受,不僅避免了裁軍會議的徹底失敗的命運,而且說明麥克唐納指出的裁軍道路是唯一現實的道路。

(2)晚年反對法西斯主義的活動。麥克唐納對法西斯主義的態度是一貫的。早在1925年他就在下院公開揭露保守黨政府庇護法西斯活動的事實。在他的晚年更表現了反對法西斯主義的堅定立場。

1933年1月希特勒在德國上台後,麥克唐納一改過去反對凡爾賽條約中懲罰德國條款的態度,轉而讚成用凡爾賽條約的軍事條款來約束希特勒。而他之所以仍在從事裁軍計劃的編製工作,也是為了爭取時間,防止希特勒撕毀和約,拖住法西斯的進展。這是他持有的唯一希望。1933年10月德國退出裁軍會議和國聯,麥克唐納譴責希特勒,說他“油腔滑調地談和平,而行動上和內心中卻在追求戰爭”。但麥克唐納仍不失望,他一方麵籌備倫敦國際首腦會議考慮對策,一方麵謀求與德國政府的直接對話。他認為,即使裁軍失敗,也要盡力避免締結軍事同盟和進行軍備競賽。1935年4月,意大利法西斯頭子墨索裏尼曾建議召開英、法、意三國會議,討論德國擴軍的要求。麥克唐納識破了這一伕倆,對此嗤之以鼻。他認為:墨索裏尼處於一種“純軍事精神之中。我們無可挽回地滑入導致大戰的1911—1914年發展的覆轍。”他對法西斯發動戰爭的行徑是有較清醒認識的。

麥克唐納對法西斯發動的一切戰爭和陰謀深惡痛絕。1934年底,墨索裏尼入侵阿比西尼亞;1935年2月意大利實行全國動員。麥克唐納怒斥道:“意大利對阿比西尼亞的進攻,越來越成為狼和小羊的故事。這種蓄意侵略的、不可挽救的故事,充滿了假裝清白和謊言的豐富裝飾物。”他雖然前往意大利的斯特來薩,參加了與墨索裏尼的談判,但他卻一言不發。他已認定墨索裏尼什麼也聽不進去了。1935年6月他辭去國民內閣首相職務後,仍關心世界和平和法西斯動向,在重大國際事件上,有自已鮮明的態度。1936年7月,在西班牙,法西斯分子為了推翻在大選中獲勝的左派共和黨和共產黨聯合政府,發動了叛亂。最初,麥克唐納由於既仇恨法西斯頭子佛郎哥,又擔心共和派落入共產黨的控製之中,所以他主張英國保持中立。但是,當希特勒、墨索裏尼公然插手,支持佛朗哥時,他就轉為支持共和派,使那些持“不幹涉”政策的英國閣員們越來越吃驚。他批評外交部奉行的“不幹涉政策”說,這種政策“使獨裁者們能夠給予他們的夥伴佛朗哿以最大的幫助,並且給人留下一個不祥的印象:我們像羅馬帝國一樣日益衰弱,不能也不想保衛我們的邊界。”在法西斯問題上他與保守黨人盤踞的內閣越來越涇渭分明。1937年2月,他批評內閣說:“所說的關於西班牙內戰的事情,都出自托利黨一貫的不開化的傳統。言談中顯露出來的對於社會主義、布爾什維主義和納粹主義的無知,隻能使我付之一笑。由納粹為主導的歐洲趨勢的真實意義並未被內閣了解。使我驚心動魄的事情隻有一件,那就是我即將看到民主的崩潰。”麥克唐納下這種論斷時離他逝世隻有半年了。他最擔心被踐踏的民主,的確是他的社會主義的基石,也是他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的立腳點。

我國學術界至今還有人認為:兩次大戰之間英國工黨的外交政策,說明工黨是“凡爾賽體係的積極維護者”,“工黨與保守黨如出一轍,同樣采取了‘扶德抑法’的政策”,甚至說:“兩屆工黨政府支持道威斯計劃的實施,堅持提前撤去萊茵區協約國占領軍,積極參予國聯事務,充當‘裁軍’領導等等,都是英國傳統‘均勢外交’的繼續和發展。”這種看法看來根據不很充分,結論有欠公允。

§§第九章 麥克唐納關於殖民地解放的思想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