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籌劃日內瓦和平會議。道威斯計劃通過後,麥克唐納又進一步致力於裁軍和安全保障問題。這便是麥克唐納主持的國聯日內瓦會議。
1924年9月4日麥克唐納出席日內瓦和平會議並作了講演,力倡和平與和諧的國際環境。他的表現受到了熱烈歡迎,有人甚至把他譽為“把歐洲托出苦難的超人”。麥克唐納準備好了倡導和平的議定書草案,由大會宣讀,他提議,赫裏歐複議,這樣,一個禁止進行戰爭和盡快召開裁軍會議的決議以《英法決議案》的麵目於9月6日問世。經過20多天的緊張工作,以《英法決議案》為底本的《日內瓦議定書》10月2日由各國簽字。它聲明:“各國在任何情況下,彼此間不得進行戰爭,也不得對任何一個願意接受本議定書各項義務的國家發動戰爭。”同時確定於1925年6月召開裁軍會議。麥克唐納在各國的複雜矛盾中,能夠找到一條各國都樂於接受的、確實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的道路,這是一個貢獻。
但是,麥克唐納在日內瓦成功之時,正臨近他的政府垮台之日。新上台的英國保守黨政府拒絕簽署“日內瓦議定書”,同時拒絕批準麥克唐納與蘇聯簽訂的一般條約和商約。麥克唐納的和平努力被破壞。奇怪的是,蘇聯某些自稱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人,他們不去抨擊這種破壞和平努力的保守黨政府,而是批判麥克唐納的和平努力。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有害的極左態度,它隻會導致孤家寡人的外交政策。不應忽視這樣一個事實:麥克唐納在國際和平活動中沒有為英國本國謀取私利,而是以爭取世界和平為目標?他也沒有與任何帝國主義國家勾結或訂立同盟性協定,而是光明正大地謀取公道處理國際和平的道路;他在和平努力中顯示出了工人階級政黨領袖的嶄新風姿,而沒有背叛工人階級的事業。這樣的實踐不容詆毀。
2.在第二屆工黨政府時期的和平活動
工黨第一屆政府垮台後,保守黨政府在五年的時間裏堅持帝國主義立場,在和平和裁軍問題上毫無進展。保守黨仍抱住海軍優勢不放,不僅不識時務,而且直接刺激了美國擴大海軍、法國加強陸軍。麥克唐納不僅批評本國保守黨政府采用了“戰爭手段而不是和平手段”處理海軍問題,而且也批評歐洲各國的外交都在“倒退到引起1914年世界大戰的軌道上去”。他於1928年10月和12月分別訪問了德、法兩國,激起了兩國人民盼望英國工黨上台的希望。1929年6月麥克唐納第二屆工黨內閣組成後,他立即從英、美關係入手,在裁軍方麵打開了局麵。
(1)關於英、美帶頭裁減海軍的談判。在華盛頓會議上達成的海軍協定中,英、美、日、法、意五個海軍強國的戰列艦比例是5:5:3:1.75:1.75.麥克唐納要裁減海軍,不僅要顧及全局,而且關鍵是要與對等的海軍強國美國取得協同行動。否則,他的裁軍建議不僅在國內下院通不過,在世界範圍內也不會被接受。因此,他決心抓住美國,進行裁減海軍的談判。
他首先與美國新任駐英大使道威斯進行了初步談判,達成了協議:海軍裁軍應與交戰權、海上自由等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分別對待;麥克唐納訪問美國談判協議;召開五國海軍會議。1929年7月初,麥克唐納走出了裁減海軍的第一步,他告訴道威斯:他決定延緩1928—1929年度計劃中兩艘驅逐艦的建造,如果胡佛總統采取同樣做法,將帶來“良好的效果”。這一行動得到胡佛響應,美國也延緩了兩艘驅逐艦的建造。麥克唐納並不像美國方麵那樣斤斤計較、討價還價,而是以自己的大膽裁軍行動帶動對方裁軍。英國保守黨政府在1927年日內瓦會議上要求的驅逐艦數是70艘,麥克唐納現在把它壓縮為60艘,並認為這個數字仍然過高。盡管海軍部反對他這樣單方麵裁軍,他仍堅持;“如果我們與五國達成協議,我們的驅逐艦有50—60艘也就夠了。”不久,麥克唐納又作進一步讓步:如果美國把對等原則延至1936年實現,英國願意隻保留50艘驅逐艦。麥克唐納在兩個月的時間內,主動將英國驅逐艦的數字從70依次減為的60、50-60,50.這充分表明了他削減軍備的決心和誠意,這在英國近現代史上也是破天荒第一次。因此,他的不尋常的行動帶來了國際裁軍的進展。
(2)訪問美國的和平使者。1929年10月4日至13日,麥克唐納作為第一個訪問美國的英國首相,在美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和平活動。他不僅把裁減軍備的措施落實,而且還以嶄新的外交風格消除了人們的戰爭心理。這在英、美兩國朝野上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麥克唐納離英前,成千上萬的人自發為他送行。一夥工人還爬上出租汽車,舉起紅旗搖動著,上書:“他是一個豪傑”。美國報刊也把美國基層群眾對麥克唐納的歡迎情緒充分反映出來了。當時美報刊許多漫畫可以簡明扼要地勾勒出美國人民的態度:美國納稅人大步向前,歡迎手提“裁軍協定”皮包的麥克唐納;胡佛搖動砂輪,麥克唐納在磨礪一隻大板斧,準備殺掉地上正在發抖的“海軍擴張”這隻鐵公雞;麥克唐納微笑著,伸手把胡佛從“孤立”的防空洞中拉了出來;一艘寫著“英美海軍討論”的大輪船,滿載著“海軍裁減”、“和平”、“貿易”、“改良國際關係”等大宗貨物乘風破浪。無疑,英美人民把麥克唐納當作一個富有希望的和平使者來歡迎。
麥克唐納與胡佛總統10月5日會談後發表了聯合宣言。這個宣言顯然是在麥克唐納推動下的一個進步文件。它指出,我們雙方對增進世界和平擔負著不同的任務,一方永不願卷入歐洲外交,一方對歐洲鄰國采取積極合作政策。我們都用自己的思想和影響,增進並維持世界和平。10月7日麥克唐納在美參議院演說時指出:“我們不能再有戰爭。……我們要造成一種通往和平互助大道的公共心理。”“我們不是訂立任何排斥別人的聯盟……聯盟對我們雙方均無益。”“過去兩個人在一起說話,別人就把手捂住耳朵說:‘也們談什麼?反對我們吧?’這是一種戰爭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現在應該消除。現在兩國在一起談判,應該給世界其他國家以信賴和希望。”這次訪問的成功,鼓舞了兩國民間反對戰爭、爭取持久和平的情緒。同時,為召開五國海軍裁軍會議作了準備。
保守黨的鮑爾溫、自由黨的勞合-喬治、費邊社會主義者韋伯夫人,都交口稱讚麥克唐納訪美成功。此舉使麥克唐納“在曆史的神殿中占有永久的一席之地”。
(3)主持五國倫敦會議,裁減各國海軍軍備。在麥克唐納的積極努力下,一個以裁減海軍軍備為目的的國際會議於1930年1月21日至4月22日在倫敦召開。英、美、日、法、意五個海軍強國都派代表與會。麥克唐納作為英國代表團團長被推舉為會議的主席。麥克唐納是五國代表團中唯一沒有為本國爭軍事優勢的人。這充分表現了他一心謀取世界和平的立場。
由於法、意之間的激烈爭鬥,麥克唐納對雙方的勸解和說服都未達到目的。他批評法國對海軍實力的要求“純粹是軍事心理”,“法國在采取步驟使其能戰勝意大利。戰爭在他們的頭腦中仍占中心位置。”經過再三說服、談判,英國代表團無法使法、意之間達成協議,所以,最後決定英、法、意談判繼續進行,英、美、日三國訂立條約。條約規定:廢除1922年華盛頓會議規定的建造主力艦的計劃(1931—1936年),英國拆毀五艘主力艦,美國拆毀四艘主力艦,日本拆毀一艘主力艦,不建航空母艦和萬噸以上艦隻;各國不許建造2 000噸以上的載5.1吋炮的潛水艇,各國可保留潛水艇(2 800噸以下)三艘。這個結果,被普遍認為是英國“吃了虧”,“這項協定對美國是個勝利,英國處於不利的地位”。這種“不利地位”,正是倫敦海軍會議主席麥克唐納爭得的。他以本國的表率帶動了裁軍。他在閉會辭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