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倡導世界和平運動(1 / 3)

麥克唐納不僅在戰時反戰,而且在戰後為拫除戰爭而努力。他在執政或在野期間,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召集國際會議,緩和國際局勢,裁減各國軍備,在一定程度上減級和遏製了國際衝突的發生。他在國際交往和裁軍活動中,沒有民族利己主義,沒有民族沙文主義,往往從英國做起,與別國坦誠相見,成為當時突出的和平使者。他堪稱倡導世界和平運動的先埏。

1.在第一屆工黨政蒔時期的和平活動

1924年1月第一屆工黨政府組成,麥克唐納作為首相兼外交太臣積極推進和平運動。其宗旨是糾正和挽回凡爾賽和約規定的局而,為根除戰爭爆發的不安定因素而努力。他的主要活動如下:

(1)停建新加坡海軍基地。英國在新加坡建立海軍基地,是1921年勞合-喬治內閣提出,1923年經帝國會議批準的定案。其目的主要是在太平洋地區加強英聯邦諸國對東方的競爭能力,對付可能發生的英美或英日戰爭。

麥克唐納執政後立即提出質疑,於1924年2月任命了一個委員會專門重新考察新加坡海軍基地案,並調查海軍建造計劃。2月底,在第一次會議上,首席海軍大臣比梯(A。Beatly)發表了長篇演說,從曆史、戰略、經濟、外交幾方麵論證建立海軍基地的必要性,並認為,如果不建這一基地,該地區每年價值39000萬鎊的貿易將會受到危害,英國在遠東的地位將被破壞。3月底,第二次會議上,麥克唐納與比梯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提出:不取消建造海軍基地的方索,就沒有希望達成國際裁軍的協議。比梯也竭力堅持己見,認為:“沒有新加坡海軍基她,就談不上在太平洋順利進行對日作戰的可能。結果,隻能與地中海諸國作戰。這樣,我們當前的海軍力量就要大為削減,降到法國和意大利的水平”“至少也會廢棄英國海軍的一半。”還有人質問;“如果戰爭在明年爆發,我們怎麼對付?”麥克唐納在諸多人反對中很堅定。他以曆史眼光,眼觀過去、現在、未來,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觀點:“一旦開始建造新加坡海軍基地,就不可避免地在遠東造成一種軍事形勢,一直發展到類似1914年前北海的那樣一種狀態。”會議以麥克唐納意見的勝利而告終,決定新加坡港地不再建造有關經費停止撥給。但是海軍部代表各大資產階級的利益。用各種手法,遊說、收買、威脅,向工黨內閣施加壓力。麥克唐納於3月18日在下院公開說明停建海軍基地的理由:“新加坡海軍基地問題牽涉到各種原則問題,政府經再三考慮後,決定停止進行。……新加坡確為英國在太平洋上最好的海軍基地地點,但為了政府的國際信任,促成裁軍的外交政策,故決定打消這一定案。”經過麥克唐納努力,新加坡海軍基地終於停建。

麥克唐納停建新加坡海軍基地,是從裁軍和領導和平運動的宗旨出發的,是他執政後的第一個爭取和平的措施。

(2)促成道威斯計劃實施,實現魯爾撤軍。由於凡爾賽和約是戰勝國瘋狂報複的產物,它的苛刻而貪婪的懲罰條款不但不能保證和平,而且還成了導致新戰爭的主導因素。自1019年6月和約簽訂至1924年初,圍繞著執行這一和約的問題,發生了一係列衝突,戰爭威脅又重新臨近了。懲罰德國的主角是法國。法國總統彭加勒認為自己出錢重建家園是“可恥的”,要搜刮德國的財富,他們還堅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法國對德國的作法要仿效1871年德國對法國處理的先例。”根據協約國倫敦會議,1921年規定:德國應繳出的賠償總額達660億鎊(合1320億金馬克),這是德國根本交不出的款額,法國不接受德國關於無力交付賠償定額、申請延期交付的主張,使德國從1922年11月公開走上抵製賠款的道路。法國拉攏比利時出兵占領了德國的魯爾煤礦區,得不到賠款,決不收兵。德國政府號召人民進行消極抵抗,不見撤兵,決不履行賠款義務。國際局勢立即緊張。法國這種霸權主義的行徑為德國帝國主義分子煽動民族複仇情緒、準備新的戰爭創造了條件。賠款和魯爾占領造成了政治危機。至1924年初,法國已占領了萊茵區並控製了鐵路,還將設立關稅。這種惡性循環已接近一場新的戰爭。

麥克唐納執政後,立即設法扭轉這種局麵。他第一步外交工作就是改變緊張對立的氣氛。1924年1月26日和2月21日,兩次致函法國總統彭加勒,陳述解決問題的誠意,取得了解決問題的良好基礎。4月9日,道威斯計劃提出。不管英、美資產階級對這個計劃寄予什麼企圖,不管這個計劃怎樣不厭其詳地規定細微末節的問題,它的基本點是一個:要得到賠款,先要保證德國財政穩定,恢複德國的經濟統一。言外之意,理所當然地包括了延期分期付款,不能索之過急;魯爾撤兵,不得分割德國領土資源。這是有利於緩和國際局勢的揹施。這對法國來說,是不容易接受的。為此,麥克唐納作了極大的努力,促成這一計劃的實施。4月10日,麥克唐納令駐法、比、意、德、美、日大使通知各國,英國接受道威斯計劃。為了向法國施加壓力,麥克唐納又授權駐法、比兩大使抗議兩國踐踏萊茵協定,迫使比利時接受了道威斯計劃。為了說服法國,他分別於5月9日和6月20日邀請法國的彭加勒總統和赫裏歐總統訪英。麥克唐納在與赫裏歐的倫敦會談中極力以通情達理的態度,承認法國新政府的困難,動員赫裏歐共同為消除戰爭威脅而努力。他說:“我將在我權力允許的範圍盡一切力量避免發生新的戰爭。我認為,新的戰爭不僅僅毀滅法國的文明,而且要毀滅全歐文明。我不希望法國采取輕率態度,拉我參加軍事同盟來保證和平……當一個反革命政府代替我的政府時,法國最終得到的將會是一個虛假的保障。”他指出的出路是:“讓我們先落實道威斯報告,然後解決協約國間的債款問題,和平保障的問題。總之,我們要奮力消除迫在眉睫的歐洲戰爭危機”。赫裏歐確實受到麥克唐納誠意的感染,他表示:“我將在可能甚至不可能的範圍內盡一切力量響應他的呼籲。”7月8日至9日,麥克唐納又在巴黎與赫裏歐進行第二輪對話。麥克唐納表示:英國要做法國的“不見諸書麵的最親密的盟友”,進一步打消了法國方麵的擔心,形成了有名的英法備忘錄。它宣布了英法在賠款、貸款、恢複德國經濟、賠款接收、使用等方麵的一致意見。

7月16日倫敦會議開幕。會議主旨以巴黎英法備忘錄為底本。麥克唐納以會議主席和東道主的身份主持了這次由九國代表參加的會議。7月19日在基本議程達成一致意見後邀請德國與會。這是大戰後德國第一次有資格參加和平問題的會議。麥克唐納克服了赫裏歐對德國代表的僧厭情緒,解決了關於草約文字的爭執,駁斥了法國占領魯爾是防止德國侵略的說教,調節了法、德在魯爾撤兵問題上的具體進程,終於在8月16日使各國接受了道威斯計劃。由於對賠款危機和魯爾危機的妥善處理,歐洲出現了戰後最有希望的穩定與和平的前景。戰爭危機消除了。

麥克唐納在談到這次會議意義時指出,“我們自大戰以來第一次真正達成了談判的協議。這個協議可以作為第一個《和平條約》,因為我們是以擺脫戰爭歲月和戰爭心理的感情簽訂這一協議的……到達歐洲和平與穩定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天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肯定我們走的路是正確的。”蘇聯人對倫敦會議和道威斯計劃作了許多批評,但他們也不得不承認,“道威斯計劃證明法國帝國主義謀求歐洲霸權的企圖遭到了破產。”“這艘西歐航船……駛離了狂風呼嘯的海區。”這種遏製法國挑動戰爭的措施和帶來歐洲和平局勢的會議,無疑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進步事物,麥克唐納便是這一曆史功績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