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唐納以其戰爭與和平的理論指導了實踐。這些實踐說明,他沒有放棄無產階級的立場,沒有丟掉社會主義者的本色。
1.反對英布戰爭的先鋒
1899—1902年英國與南非布爾人共和國的戰爭是帝國主義時代最早的戰爭之一。英國保守黨政府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分子當時打出“傳播文明與進步的福音”的旗號,搶奪南非布爾人的共和國領土。這是英國帝國主義者在世界範圍內發動重新瓜分殖民地的一場不義之戰。
但是,當時這場戰爭在社會主義者中卻引起分歧。韋伯夫婦、肖伯納等費邊社首領部支持政府的戰爭行動。肖伯納就認為:“我不相信戰爭會威脅民主。恰恰相反……我認為德蘭士瓦(Transvaal)共和國隻是舊日秩序的一堆廢墟,我們要使它消失。我可以肯定,戰爭的副產品將是我們把更高級的社會組織介紹到那裏去。……簡而言之,如果說帝國主義者這個名稱太具有資本主義的內涵的話,那麼我也不是個舊式激進主義者,而是一個國際集體主義者。”號稱費邊社會主義者的肖伯納完全陷入民族沙文主義的泥坑。但是當時仍為費邊社重要領導成員的麥克唐納卻與之相反,獨樹反戰和平的大旗。他早在1898年1月就警告過具有沙文主義情緒的人:“帝國的進一步擴張,隻能是百萬富翁對掠奪物的霸占。”後來,英國於1900年年初以45萬人大舉進攻時,國內資產階級製造了“民族悲劇”氣氛,煽動沙文主義情緒,擴大南非戰爭。麥克唐納此時立即建議費邊社執委會發表一個“關於戰爭問題的正式聲明”。執委會中對於戰爭的態度分為對立的兩大派。2月底執委會關於發表反戰聲明一事進行投票表決,結果麥克唐納的意見以259票對347票被擊敗。他率領反戰派的13名執委會委員憤然退出了費邊社。由於這個緣故,他被指責為“極端的社會主義分子”。1902年6月,英布戰爭結束。8月,麥克唐納便同夫人瑪格麗特一起赴非洲戰場作調査。為了揭露這場戰爭的非正義性,為了揭露保守黨奉行的帝國主義政策;他們在南非跋涉四個月之久,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並寫成論文寄回國內的《雷塞斯特先鋒報》發表。這些論文編成了《南非所見》文集。他揭露戰爭帶給南非人民的災難:“我們周圍的房子沒有屋頂,頭頂藍天。”“每一所房子都燒毀了,無一例外。教堂也被燒毀了。戰前,林德萊是一個綠樹環繞的世外桃源,如今卻是赤地千裏,焦土荒原。”他還揭露這次戰爭的非正義性;“根據我向我們的軍官和房東作的調查,……他們認為沒有任何理由能夠解釋為什麼林德萊被攻擊。”他指出這次戰爭除了英國的侵略目的以外,沒有任何積極後果:“其唯一的後果就是,最近荷蘭人的國旗從各國首都消失了,唐寧街任命了一批人去設法統治過去的幾個共和國。”這是對帝國主義戰爭的無情掲露。不僅如此,他還公開站在布爾人的立場上,鼓勵他們為民族獨立而鬥爭。他當時寫的筆記中,記錄了他與布爾人的交往:
“把開普頓的南非白人召集在一起,給他們以希望和鼓勵。失敗中感到有成功的東西。這些南非將軍們的自豪感和信任感,使人覺得他們在與我們一起行動。指出兩點:第一,不要有失敗之感;第二,不要感到是與英國人開始新時期而是要自己開始新時期,即一個統一的非洲派。”他還指出,政府對南非的唯一明智政策是“聯合的政策而不是統治的政策。”這從根本上否定了英國的殖民政策。他還強調了南非居住的荷蘭人(即布爾人。——引者注)與英國人之間要團結,共同反對殖民主義。他說:“荷蘭人與英國人一樣,都因唐寧街的文件而受苦,並都遭到唐寧街政策的狂熱擁護者的誹謗。荷蘭人與英國人一樣,都必須居住在南非,並在那裏安居樂業。”
縱覽麥克唐納在南非英布戰爭中的實踐,他的立場既不是保守黨的,又不是自由黨的,也不是費邊社的。他是新興的工黨社會主義者的發言人。他這種反對和揭露帝國主義戰爭,同情並支持被侵略者的立場,符合工人階級政黨在國際事務中的原則。
2.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罕見的勇士
麥克唐納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立場不是突然的,他在戰前就從事反對軍備競賽、反對締結戰爭同盟的活動。1907年8月,英俄協約簽字,英、法、俄三國協約遂正式形成(先是1891~1893年俄法締約,後是1904年英法締約),以與德、意、奧三國同盟對抗,於是,歐洲出現兩個戰爭集團的對峙。由此而來的就是戰爭同盟內的軍事對話以及軍備競賽的加劇。麥克唐納反對與沙俄“友好”,反對英王愛德華七世對沙俄的訪問。結果遭到一夥資產階級分子的漫罵,他們罵他:“滾回你的老家去學點禮貌規矩吧,你這個蘇格蘭髒狗!”1909年,為了抗議沙皇訪問英國,社會主義者在特拉法加廣場組織大規模的示威集會,麥克唐納是該集會的四位主席之一。當工黨中工會方麵的領袖韓德遜在戰爭問題上表現出沙文主義立場時,麥克唐納和凱爾-哈第堅決與之劃清界限,堅持獨立工黨的正確態度。1912年,當海軍大臣丘吉爾的好戰態度在政府中占支配地位時,麥克唐納認為他是一個“最危險的人物”,並且指責說:“我們國家的億萬財富被糟蹋掉了。……對於這樣的蟲人來說,除了戰爭沒有別的目的。”他還堅決反對丘吉爾鼓吹的“每一個海域和港灣都有海軍”的主張,為此,他從訪印途中歸來,全力反對增加軍備。直到英國宣戰的前夕,麥克唐納還於8月2日參加了第二國際英國支部在特拉法加廣場舉行的反戰遊行,並為夫會起草反戰決議案。該決議案提出:“歐洲的列強,由於秘密同盟和諒解,都必然被牽入旋渦……我們要遵照國際社會主義者總部的決議,支持國際勞工運動,聯合各國工人,共同阻止各政府參戰。……英國政府應該堅決拒絕參戰,並應立即進行和平努力。”第二天,他又在議會發表演說,尖銳地抨擊即將爆發的戰爭的掠奪性質,揭穿三國協約發動戰爭的背景,最後,他以大無畏的政治家氣概,嚴正聲明:“就我們而論,不管發生什麼事,不管別人怎樣議論我們,也不管別人怎樣攻擊我們,我們將采取行動。必須說明:本國應當保持中立,我們衷心認為這是正確的,也隻有這樣才與本國的榮譽和現執政黨的傳統一致。”麥克唐納在戰爭爆發前的反戰活動是一貫的,是堅決執行第二國際《巴塞爾宣言》的。在戰爭問題上,他是第二國際中很少幾個代表正確立場的工人政競領袖之一。
英國8月4日對德宣戰,正式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內輿論因德軍侵入比利時而變為支持戰爭。戰爭的狂熱開始弄昏全國絕大多數人的頭腦。在這種越來越嚴峻的形勢下,麥克唐納毫不動搖地作了艱苦卓絕的鬥爭。1914年8月5日,他雖然使工黨執委會通過了反戰的決議案,但當天工黨議會黨團卻決定支持政府軍事撥款1億鎊的要求。於是工黨分裂,韓德遜領導大多數人走上與政府合作的道路。麥克唐納憤而辭去了工黨議會黨團主席的職務,領導獨立工黨反戰。他的反戰活動大體上分三個方麵:批評工黨的沙文主義行為;揭露政府的戰爭目的;組織廣泛的國內外反戰統一戰線。1914年10月韓德遜領導工黨執委會發表《英國工黨與戰爭》的宣言,鼓吹反對德國侵略,積極參加征兵運動等。麥克唐納多次寫信抗議這個宣言的發表。“執委會大多數人的意見並非總是英明的”,“我不同意這個決定。”後來,1915年5月韓德遜加入戰時內閣,麥克唐納更感到憤怒,在6月3日的《勞工領袖》報上撰文批評這種行動。他除了批評工黨的錯誤以外,主要精力用於揭露政府的戰爭目的。他先後在各種工人報刊上發表了《我們為什麼參戰》、《我們在解放歐洲嗎?》、《戰爭與工人》等文章,揭露了這次不義之戰的反動性和殘酷性。他反對利用宣傳敵人暴行的手段煽動戰爭狂熱。他在瑞士洛桑的《進步文獻》報上撰文指出:“利用所謂的敵人暴行進行宣傳,應當受到譴責。比利時和法國委員會收到的情況並非真實。他們在恐怖中神經錯亂,失去了準確嚴格地觀察問題的能力,他們不可能正確地報告情況。……我們在英國發現許多似乎被證實了的事情,後來才知道全是捏造的,至少也是狡辯的東西。……利用這類紀事去挑撥各國民間的感情,去延長戰爭,是可僧可惡的。”在1916年1月6日的工黨大會上,麥克唐納向狂熱的黨員們澆了一瓢冷水:“你們可能會贏得這場戰爭,但為此付出的巨大代價是丟掉整個國家。”1917年1月,他發表《論國防》,全麵論述了這場戰爭的反動性質。1914年9月,麥克唐納鑒於工黨的分裂,著手組織反戰統一戰線,“組成了一個發表我們觀點的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由獨立工黨和自由黨中反政府的議員毛雷爾(E。D。Morel)、屈威廉(C。P。Trevelyan)、龐森比(A。Ponsonby)等組成,當年11月正式定名為“民主管理協會”。該協會在麥克唐納領導下,提出了民主監督外交事務的四大原則,與帝國主義戰爭的目的針鋒相對。這即是:不經當地人同意不得將一省區由一國劃歸別國;不經議會批準,英國政府不得締約或簽協定;英國政府外交的目的應不在於保持均勢,而是要建立國際委員會機構以確保持久和平;英國要在列強中提出大膽的裁軍協定並將軍事工業全麵國有化。有20多個獨立工黨支部參加該協會活動,而協會也為獨立工黨提供外交政策的參考。這無疑壯大了反戰的力量。麥克唐納不僅謀取國內合作,而且積極謀取國際反戰統一戰線。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他致函克倫斯基,提出:“俄國人民應與我國人民建立直接的接觸,一起商議,應當以自由人民的共崗思想感情聲明歐洲得以和平的綱領。”1918年1—2月,他還組織了英、法、俄三國社會主義者巴黎協商會,為加強和平運動的輿論攻勢籌備了斯德哥爾摩國際會議的日程。不久,2月20日協約國社會主義政黨在倫敦開會。麥克唐納終於使工黨和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組織接受了自已的和平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