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戰爭與和乎的理論(2 / 3)

總之,麥克唐納在戰爭的性質、爆發的原因及對戰爭的基本態度等方麵的觀點,基本上是正確的。他雖然從社會有機體論出發,但在反對戰爭的實踐中卻基本上與馬克思主義者的觀點接近。這是他在反戰實踐中具有堅定立場的理論基礎。

2.民族沙文主義者是統治階級的應聲蟲,帝國主義戰爭是勞動人民的災難

麥克唐納在大戰前後乃至終生,沒有絲毫民族沙文主義,而且一貫對民族沙文主義的叛賣行為進行堅決鬥爭。他斥責那些“放棄和出賣自己靈魂”的人,並說:“我不理解這種人的社會主義。”當時英國工黨中的沙文主義者打出了“保衛歐洲自由”的旗號鼓動工人充當炮灰。麥克唐納針鋒相對地批判道:“我一向認為,在可能的地方援助自由事業,這正是英國外交政策的正當目的之一。……我們的主要盟國俄國,將不允許我們有這種良好的要求。那些促成三國協約的人,頭腦中從來也沒有過自由的思想。自由從未使協約國的合夥者受到鼓舞。甚至協約國的存在正是靠犧牲自由來維持的”。這就剝開了沙文主義者騙人的謊言。麥克唐納不但反對“保衛祖國”之類的煽動,而且還抗議本國政府參戰。他說:“任何一國的人民都不想與別國人民打仗。和平時期的公眾輿論總是反戰的。隻是由於外交部、戰爭大臣和報刊鼓吹的戰爭叫囂,才使他們變得好戰。”“那些鼓吹國家應當武裝起來的社會主義者……在現實中隻不過是要求工人更加死心塌地地把脖子伸進資本主義設下的圈套。”他還公開批評工黨大多數人陷入沙文主義的泥坑,“喪失了主動精神”,“變成了舊式的統治階級輿論的應聲蟲。”他以工人階級的寬闊胸懷,在大戰中號召:“我們還要向法國的同誌伸手,向德國的同誌伸手,向北南西東的一切同誌伸手,宣布不迷戀武力的聖潔時代的到來”。在戰爭叫囂最盛時,他卻堅持《巴塞爾宣言》規定的國際主義立場,主張“本國政府嚴守中立”。

為了教育和啟迪工人階級的覺悟,幫助他們擺脫狂熱的沙文主義情緒,麥克唐納還論證了這場帝國主義戰爭對工人階級的危害。他說:“工人階級,在戰爭形成過程,中始終處於隸屬地位;但在為戰爭付出代價方麵,卻必須承擔最重要的負擔。”他總結了帝國主義戰爭帶給工人階級的八大危害:工資降低,物價高漲;失業增加,謀生無路;贍養病老,加重負擔;犧牲生命,大批傷殘;家庭破裂,妻離子散;沙文主義盛行,階級覺悟衝淡;工人運動分裂,國際組織破產;進步組織慘遭鎮壓,工人領袖難享人權。戰爭帶給工人的首先是一場災難。他指出,扨14年8月1日至29日,失業率由3.6%上升到6.2%,1914年8月一個月,棉紡工人工資損失達133.1萬鎊,占總數的48.9%,與一年前同時期比,隻有10%的人受雇,隻有21%的工資開付;食品漲價,1914年8月比7月漲了15%,到1915年仍高出19%;政府專門對工人的日常必需品加征稅收,僅這項稅收每年達2000萬鎊,全國工人平均要付出自己收入的10—15%。他還指出,“在許多行業中,聯合被戰爭削弱,工黨的政治影響一時消失,其國際團結將分崩離析。”“進步黨派受損失最重;新興的促進改革的先鋒組織縮減為一個小核心;中間團體消失,隻有極端派得以生存。”他十分痛心地指出:“戰爭不是人民製造的,但人民卻狂熱地去進行戰爭。”但他並不同意那種說“工人好戰”的意見。他認為:“‘工人好戰’這句話,隻能理解為把他們納入好戰的框架很容易,而不能理解為他們本身帶有好戰的本性。”“爭取和平主要依靠勞工。”

很清楚,麥克唐納反對工人階級隊伍中的沙文主義,致力於工人階級的啟發教肓,立足於依靠工人階級的覺悟來消滅戰爭。這個思想無疑也是正確的。

3.消滅戰爭的根本途徑是建立和完善高度民主的政治製度

麥克唐納主張利用戰爭提供的機會,采用民主的或革命的手段,創立和完善高度民主的政治製度,動員人民民主的力量製止戰爭,並認為這是消滅戰爭的根本途徑。這種途徑雖然與列寧提出的“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策略不能等同,但前者並不排斥後者。

麥克唐納認為,秘密外交在籌備戰爭時不讓人民知道,後來戰爭突然爆發,所以璃國、英國等各國人民都沒有獲得思考和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因此,他認為,“我們首先必須使民主政治在歐洲各國建立起來,其政治製度必須給予一個民主國家以保證,使其民主的意誌在首都得到接受。”他在委托王德威爾得帶給俄國革命者的信中,談到結束戰爭時指出:“任何永久解決的政冶條件:主要是歐洲各國的民主化;凡是名義上是民主的政府,就應在行政中作出這種變革;國際事務也應置於民主權力之下。”他在下院演說中還進一步指出,“當人民了解到各國政府的想法並講話時,當各國的人民代表有機會了解各自的立場、要求和目的時,那麼,議長先生!我深信那時戰爭就會結束了。”

在國內事務中,麥克唐納強調讓人民發揮民主權力製止戰爭。“德國人民應當爭得一個憲法,使人民切實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不要變成柏林統治者的應聲蟲。”同時,英國人民也應該“讓外交大臣們明甴,我們不允許自己的命運完全放在他們手上;我們不能容忍他們不顧國民意願就在本國推行某些綱領和政策。”“如果各國人民在卷入戰爭之前有機會考察戰爭……他們就會避免戰爭。”

在國際事務中,麥克唐納強調建立一個國際聯盟,為了充分表達各國人民意誌,這個聯盟是各國議會的聯盟,人民的聯盟,而不是各國內閣或政府參加的聯盟。在第二國際波恩代表大會上討論國聯成立的基礎時,麥克唐納就指出,國聯的領導團體應由各成員國的議會民主選出,而不應由各國政府指派。否則,國聯就會是“一個類似‘神聖同盟’的東西,身披民主的外衣,操著民主的語言呼籲信任”。他十分痛恨這種假民主,認為假民主無異於反動。當後來各國政府成立國聯宰割世界時,麥克唐納揭露說:“國聯的執委會就像它的組成一樣,隻不過是當前協約國的執委會,”是一個“新的神聖同盟”。他批評它“沒有與中立國協商;沒有與主要的民主國家協商,也沒有與俄國協商。”看來,現實中的國聯遠遠不是他想象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