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揭開“大背叛”的神話(3 / 3)

1931年,從8月11日工黨政府公開與兩個反對黨對話,到8月24日國王作出國民政府的決定,這段時間是英國國內政治危機時期。經濟大危機的到來促成了政治危機的到來。它的高峰的突發性使各黨都措手不及,各黨都在考慮對策,不斷根據各自的利益擬定自己的政策。危機的嚴重局麵和銀行家的壓力已不允許保守黨再持那種幸災樂禍、要挾工黨政府的態度。張伯倫8月16日在致夫人信中表示了態度大轉彎,他認為:為了保證削減開支,對工黨政府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後來,保守黨、自由黨都轉向支持麥克唐納領導聯合執政方案,麥克唐納也並未完全肯定。他的日記寫道:“他(指張伯倫。——引者注)希望,如果我組成一屆與他們合作的政府,他們都願意在我下麵工作。塞繆爾也同意這個意見。我告訴他們,我將把他們講的情況綜合考慮一下,明天內閣會議之後再見他們。”如前所述,麥克唐納在8月22日至23日這兩天始終是猶豫的,對組織國民政府是沒有足夠準備的。其他兩黨支持他領導國民內閣,也是在突發性的危機高潮中臨時改變態度的。他接受國民政府首相,是在國王的要求下,同樣作了一次政治性的自殺。

3.誰把麥克唐納推上了國民內閣首相的寶座?

麥克唐納本人和其他反對黨領袖都在危機中改變著自己的態度,身不由已地隨波逐流。是什麼力量推動並促成麥克唐納擔任國民內閣首相這一結局呢?這是“大背叛”神話的真正謎底。有以下因素值得注意:

第一,銀行家的力量。決定組成國民政府雖然是國王的諭示,是他從“國家利益”出發,行使憲政王權。但這隻是表麵現象。國王幹預政治,都是在財政寡頭的利害得失十分清楚之後。真正起直接作用的,還是銀行家的力量。

早在1931年6月,英格蘭銀行的經濟顧問斯普拉格教授(Prof Sprague)就出麵批評過麥克唐納政府的政策,說他在緩和危機方麵的金融政策無力,並且指出,工資必須隨著商品價格的降低而降低。為此麥克唐納還特地致信英格蘭銀行總經理蒙太古·諾爾曼(Montagu Norman),表示對這種意見的不滿:“世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的執政者能說,明天一切工資和商店的物價等等都必須降低10%或20%。”可見削減工人收入的主張是來自銀行家。7月,英格蘭銀行向政府施加了更大的壓力,促使麥克唐納抓緊召開倫敦國際會議以謀出路。8月上旬,英國銀行家協會和承兌處,倫敦結算銀行,以致英格蘭銀行總裁先後發出告急,促使政府采取緊急措施平衡預算。按資產階級政黨所說的在危機麵前全國各階層“同等犧牲的原則”,凱恩斯主張的放棄金本位,將英鎊貶值25%的作法未嚐不是一個理想的辦法。但是,資產階級隻想犧牲工人、勞動者的利益,而不願作“同等犧牲”。當8月8日韓德遜主張銀平價可以挽救危機時,銀行家們一致同意,根本不考慮放棄金本位如作法。麥克唐納堅持的金本位,隻不過是銀行家壓力下的產物。銀行家設下了圈套、劃地為牢,讓麥克唐納和反對黨領袖在其中耗盡精力,枉作掙紮。

當1931年8月危機接近高峰時,英格蘭銀行的專家們公開指出,工黨政府必須有使國外貸款銀行信任的節支措施,並明確指明要削減行政開支、特別是失業津貼。8月13日三黨巨頭會議後,保守黨的首腦鮑爾溫和張伯倫會見了銀行界的官員。銀行界對鮑爾溫的震懾,使他開始考慮:如果危機陷入十分嚴重的程度,他的黨的態度可以通融。這就為後來保守黨突然改變立場、支持國民政府奠定了基礎。8月20日,張伯倫主持下的保守黨召開了三個會議,第一個會議便是與銀行家的會議,銀行家們對他們“采取的立場十分滿意”。當時張伯倫的立場就是反對征新稅,迫使工黨政府自行削減失業津貼,在必要時靈活從事。這一套策略得到了銀行家的認可,絕不是偶然的。早在7月底,張伯倫在議會辯論中把形勢說得一團漆黑,就是財政家們指使的。鮑爾溫、張伯倫由外地回倫敦,也是他們召回的。從那以後,保守黨基本上充當了倫敦老城金融界巨頭們的傳聲筒,財政家們成了保守黨前座議員的高參。在關鍵時刻張伯倫轉變態度,支持麥克唐納為首相的國民政府,也是遵從了倫敦老城中財政家們的意見。可見,八月危機中的四大重要演員之一的保守黨,是受銀行家操縱的。

自由黨也受到了銀行家們的指揮。自由黨人在8月20日保守黨召集的兩黨巨頭會議上,在節支的規模上與保守黨完全一致,當天,與保守黨一起向麥克唐納施加壓力,爭取更大的削減數。自由黨人同樣受到英格蘭銀行和倫敦老城財政家們的影響,他們也強調更大數額的節支,也是反對征收新稅。“它之所以反對保守黨單獨執政,是因為一個保守黨的政府很難得到采取某些必要措施時的公眾支持。”

可以說,保守黨、自由黨受到銀行家直接或間接的操縱,工黨政府受到銀行家們的威脅和限製,在危機的最關鍵時刻,由國王出麵,以冠冕堂皇的“國家利益”,作成了國民政府這一怪胎。

第二,麥克唐納在工黨政府中的處境。自從1930年危機露出端倪時起,工黨內就有莫斯萊一派不同意見,後來他們退出了政府。另外獨立工黨在對待失業津貼問題上,成了黨內的一個反對派,並試圖執行獨立的政策。占據工黨組織絕大多數的職工大會,堅決反對削減失業津貼。麥克唐納已表態讚成削減失業津貼,這就陷入了十分被動的狀態。在危機高潮的日子裏,他的幾位同行沒有一個人與他密切合作。8月23日內閣作最後決策時,韓德遜一麵反對削減失業津貼,一麵提議調査銀行現狀。他一直躲在避風洞裏玩弄權術,很難弄清他持什麼確定的態度。斯諾登則表現出最壞的生硬和頑固的劣根性,雖然讚成削減,但卻是最糟糕的讚助者。托馬斯神經紊亂到極點。格萊海姆極端遊移不定,也被削減10%的失業津貼嚇壞了,很可能與韓德遜站在一起。最後的表決隻能是麥克唐納處於少數或微弱多數的地位。果然不出所料,內閣當天晚上對於削減計劃的表決結果是11對9,內閣無法維持下去了,同意辭職。麥克唐納麵臨三條出路:第一,組織國民政府,激起舊日追隨者的一致反對;第二,辭去一切領導職務,但因他支持過削減失業津貼,將成為一個日益孤立的人物被人遺忘;第三,領導工黨做反對黨,他必須去攻擊他認為從國家利益看來是至為重要的那些措施,公開改變自己的形象。在這一無情的現實麵前,他選擇了組織國民政府的道路。過去飯桌上的荒誕的設想,這時成了現實。可以說,這是黨內處境逼迫的結果。

由於麥克唐納缺少領導工人階級進行鬥爭的思想,過分重視“國家的利益”(實際上是資產階級統治階級的利益),在國內外又有一定的影響,還是工黨的締造者和領袖,由他來完成本應由保守黨完成的任務,既不會帶來國際信用的不安,又不會造成工人階級的一致反對,在資產階級看來,真是一條萬全之計。麥克唐納實際上被戴著王冠的資產階級代理人借用了、愚弄了,這是他的悲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