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唐納在大選前對失業問題最為重視。他曾打算,他一旦當選為首相,將把外交等事務交給別人去處理,他自已集中精力處理失業問題。他組織政府之後,在兩年多的時間裏也一直為解決失業問題左衝右突,絞盡腦汁,千方百計。但還是失敗了。他上台前,失業問題已經嚴重,國內輿論嘩然。那時失業人口隻不過143.3萬人(1929年1月)。但是隨著麥克唐納執政的延續,失業卻越來越嚴重,失業人數打破了曆史最高紀錄。1930年1月為153.3萬人,3月為173.1萬人,6月為194.6萬人,12月為272.5萬人,1931年6月為273.5萬人。一個工人階級政黨,一個主張社會主義為最終目的的黨,本應該把失業問題解決得好一些,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解決失業問題的成敗並不是一個政黨是否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標誌。失業是市場經濟在自發運轉和調節中的必然現象,更是資本主義製度不可避免的產物。所以,我們不能隻看到麥克唐納無法煞住失業的製動閘,而要分析他沒有解決失業問題的原因是什麼,還要看他是否為解決工人的失業問題而采取了有利於勞工的政策,是否認識到這種大規模的失業洪流是資本主義製度的產物以及社會主義的前景。
1.解決失業問題失敗的主要原因
原因可分為兩個方麵來分析。
在客觀上,確有麥克唐納難以克服的困難。第一,英國經濟連續12年衰落,複蘇並非一朝一夕所能辦到。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了嚴重創傷,成了美國的債務國,它的工業品已經不起美、法等國的競爭,國內早就有保護主義的呼聲。20年代的英國經濟不經重大改造是無法恢複的。它所依賴的煤炭、棉紡工業早被低需求的狀況弄卷了刃。其困難遠非暫時的。國內資金缺乏,輸出減少,企業縮減,技術落後,這個亂攤子很難收拾。作為英國經濟實力基礎的煤炭業來說,30年代末比戰前人員縮減了29%,煤炭輸出隻相當於戰前的49%。這種日益蔞縮、衰落的情況一直延續到30年代末,誰也無法妙手回春。
第二,空前規模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衝擊英國,任何政策也無濟於事。麥克唐納所遇到的大危機,正是全世界至今為止無以超過的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經濟大危機。它的連鎖反應使任何國家都無力單獨反抗。美國得不到它預期的備國的債款;法國也得不到德國的賠款;德國一貧如洗也無法償還眾多的債主和戰勝國,德國銀行先行枯竭;英國也同樣掉進了無底的危機泥潭,與幾個資本主義的夥伴死死拉住,互相牽製,一起掙紮。在這種情況下,麥克唐納解決失業無望,隻能作些救濟工人的工作。
第三,英國工人有優厚的失業保險待遇,不願接受條件較低的工作,寧願做個不愁生活的失業者。由於工業不景氣,對於許多工人來說,做工不如閑待著。據當時法國一家雜誌反映,有一位英國工人在報紙上撰文說:“一星期工作掙得錢合231法郎;不做工,每星期得失業救濟金212法郎,何必賣死力去幹24小時18法郎的工作呢?”“曬太陽、喝啤酒的人比做工的還富些。”托馬斯,這位工黨政府的掌璽大臣、解決工人失業問題的“常設書記協調委員會”的主席,也感慨地說:“最危險的是人民相信困難時可等著政府來救濟。”一向比較激進的蘭斯伯裏(G。Lansbury)在充任麥克唐納第二屆政府的工程部第一長官時,專門協助托馬斯解決失業問題,他對於當時工人寧願閑待失業,不願做工的現象也深有感慨:“最使人痛心的是,青年正處於上升時期竟然靠公共救濟金生活!”在當時的條件下,要減少持這種態度的工人,確非易事。
在主觀上,麥克唐納也確有處理失當之處。第一,對失業洪流的大危機估計不足。1929年夏季,大危機的主導力量已在起作用,但麥克唐納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承認失業率太高了,但並不把它視作大危機的預兆,而是把它視為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預期把它降下來。雖然他並不認為失業率可以馬上降下來,但他畢竟對突發性的失業高潮沒有絲毫準備。這種對大危機的無準備狀態,使他在大危機到來時手足無措,找不到解決失業問題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