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6月5日至1931年8月23日,麥克唐納領導了第二屆工黨政府。工黨在這次當政的大選中獲288席,保守黨獲260席,自由黨僅獲59席。下院中,雖然工黨議席高於其他兩黨,但仍未占到半數以上。根據英國議會民主製度的多數票裁決製,它仍是一屆少數派政府,仍然要受製於其他兩黨,因而不能直接實現工黨的基本主張。它還是要在紛繁雜亂、變幻不定的議會鬥爭中,曲折地前進。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發展,又由於麥克唐納領導工黨在反對黨時期艱苦卓絕的奮鬥,保守黨人再想以“赤色威脅”、“紅信陰謀”等恐嚇、訛詐手段推倒工黨政府,是不可能的了。但是,資產階級卻利用烈度最強的經濟危機的“大地震”,推到了工黨政府。在這兩年多的執政期間,麥克唐納對資本主義製度的認識加深,他的社會主義理論也經受了一次無情的檢驗。這屆工黨政府的悲劇式的結局,是麥克唐納生平事業的轉折點。
《勞工與國家》是繼1918年《勞工與新社會秩序》之後,又一個綱領性文獻。它是麥克唐納領導並執筆起草的。麥克唐納從1927年夏季便開始考慮起草這一文獻,1928年10月,文稿提交工黨在伯明翰召開的全國大會通過,並正式定名為《勞工與國家》,1929年春季大選前,以《勞工致全國呼籲書》的縮寫本發表,作為工黨的競選綱領。這個綱領使工黨在大選中獲勝。
英國一些左派史學家認為,《勞工與國家》比起1918年的綱領《勞工與新社會秩序》來,“不是前進”,而是“倒退”。這種說法符合實際嗎?中國也有人說,《勞工與國家》許多進步內容是“在工人階級壓力下”作出的。既然英國“工人階級的壓力”如此有效,為什麼“壓”不掉被稱為“右翼頭子”的領導呢?為什麼不“壓”得工黨接納英共入黨呢?為什麼“壓”不出一條暴力革命的道路來呢?……所以,隻用“壓力說”是根本解釋不了工黨的實踐的。真正需要的是從實際出發多作些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所以,要弄清《勞工與國家》的實質,就要揭示它的產生、特點,以及在勞工運動曆史上的作用。
1.《勞工與國家》是在黨內大論戰中產生的
《勞工與國家》是在1924—1928年工黨內部關於社會主義理論,的大論戰中產生的。它是工黨中以麥克唐納為代表的中堅力量戰勝左翼“立即實行社會主義”傾向的結果,而決不是“工人階級壓力”的結果。
正如上文所述,第一屆工黨政府垮台後,獨立工黨中一部分激進派便開始了對麥克唐納的批評,掀起了大論戰的波瀾。他們的目的是:第一,把工黨改造為社會主義政黨;第二,促使工黨立即將其綱領中的內容兌現;第三,迫使工黨按激進策略行動。
這可謂有確實的壓力了。1926年,獨立工黨發表的新黨綱《我們時代的社會主義》和1928年發表的《柯克—麥克斯頓宣言》,其目的確實是“為了達到鑄定麥克唐納領導的政策”,“在這些綱領中,獨立工黨主張:下一屆工黨政府應遵循既定的社會主義立法綱領。如果這個綱領在下院被擊敗,它就應該訴諸於一個用社會主義方案教育好了的選區。”可見,獨立工黨激進派的目的,確實是要對即將出現的黨綱和下屆大選的竟選綱領施加影響,定下調子。他們甚至還動員獨立工黨的議員反對即將產生的工黨政府,或與工黨脫離關係。但是,這種發難“完全失敗了,它得不到任何團體的支持。”它受到比它更左的英共的敵對,同時又受到比它右傾的工黨議會黨團的全麵否決。而工黨正是在擊敗獨立工黨的衝擊和壓力之後,公開發表了《勞工與國家》。
《勞工與國家》雖然在工黨大會上通過,但獨立工黨激進派卻使論戰的焦點移到這個文獻上。這場關於《勞工與國家》基本策略的論戰在工黨大會上延續三天之久。在工黨大會上的辯論中,麥克斯頓對這一綱領性文獻進行了抨擊。他的主要立論是:社會主義再也不能以一種“漫長的、緩慢的漸進過程、通過和平的議會變革來實現”;資本主義處於危機狀態,工黨政府的唯一出路就是“極為迅速地”提出公有製。另一激進派首領惠特利也認為:即使這個綱領得到實現,社會主義還是離我們那樣遠,而且也隻不過停留在一種空頭叫喊上,空喊:“讓我們高呼:‘社會主義是唯一的救世良藥!’”但是,激進派的攻擊又一次失敗了。“他們不但沒有掌握獨立工黨,而且對工黨施加的壓力也並未對黨綱奏效。”《勞工與國家》作為工黨的綱領,來經投票即被大會接受;而激進派的綱領卻以278萬對14萬的票數被擊敗。麥克唐納在會後撰文評論激進派的壓力,說,“他隻能征服那些相信他能征服的人,而我們還是堅持我們的信念。”工黨大多數人包括獨立工黨的大多數人都沒有跟著激進派領袖反對麥克唐納,而是支持麥克唐納執政。在獨立工黨的眾多報刊中,隻有一家對麥克唐納的政策不滿,然而也是很溫和地說一句:“如果實行大膽的政策就好了。”可見激進派失敗之慘,他們的壓力對工黨的綱領毫無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