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月22日,麥克唐納作為工黨的主席和領袖,組織了英國曆史上第一屆工黨政府,並以首相的身份兼任外交大臣。雖然工黨在大選中獲得下院606席中的191席,屬於未過總議席半數的少數,但當時的保守黨和自由黨都無力組織政府,隻得由工黨組織少數派政府。這一屆工黨政府的出現和實踐,在當時和迄今為止的曆史上,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當時的共產國際立即對建立的英國工黨政府進行抨擊,季諾維也夫曾指示英共說:“麥克唐納政府在客觀上是反革命的。”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關於英國工黨的決議指出:“英國的工黨政府是資產階級一帝國主義政府,而不是工人階級的政府。它是資本家帝國國王陛下的忠實奴仆,它背離社會主義和勞工運動。唯獨同統治階級一鼻孔出氣。”“工黨政府和法西斯政府是資產階級用以維持其專政的各種方法的兩個極端。”號召“毫不含糊地打擊它。”直到蘇聯1958年出版的教科書中,仍然認為:“所有參加政府的工黨分子都是工黨、工聯領導中一部分極端反動的人物”。因此,這個政府“不是工人政府,而是資產階級政府。”與之相反,中國的許多進步人士卻歡呼麥克唐納第一屆工黨政府的產生。胡愈之先生當時撰文寫道:工黨內閣的出現,“這是一種革命。而且這次革命意義的重大,或者竟不在1789年的法國革命、1917年的俄國革命之下。”他認為工黨政府是“無產階級的政府”,“說英國工黨是溫情主義者、是機會主義者、是有產階級的走狗,這當然是冤枉了它。工黨實足以代表英國最有能力的勞動運動者與社會主義者。它不但不與有產階級勾結,而且是主張和現在的特權階級鬥爭到底的;不過在這種鬥爭中,英國工黨是有計劃的有策略的,不願像大陸社會主義者的魯莽從事就是了。”這種評價與蘇聯的說法幾乎完全相反,可以說這兩種看法各執一端,各走極端。半個多世紀來,在國際共運中,對麥克唐納工黨政府的爭議一直存在,不絕於耳。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工黨政府的執政實踐問題上。對這些實踐活動作一真實的考察,就能得出實事求是的結論。
麥克唐納組閣與共運史上受譴責的米勒蘭入閣事件性質不同。米勒蘭入閣未經黨同意,脫離社會主義政黨廣大群眾,造成了工人運動的分裂。麥克唐納則相反,他是代表著工黨廣大工人群眾,由他們投票選舉、經過黨的議會黨團同意、帶領工黨強大的閣員隊伍集體組閣執政的。執政並不是麥克唐納的個人決定、個人意誌,而是黨的決定、黨的意誌。上台執政,這正是當時英國工人運動發展的需要。
1.關於上台執政的爭論
許多人抓住自由黨魁阿斯奎斯的一句話,把工黨政府說成是資產階級有意安排的騙局。阿斯奎斯1923年12月18日確實講過:“如果要試驗一下工黨政府,那就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機了。”“隻要我們真正懂得我們的責任,真正控製局麵的人還是我們。”自由黨和保守黨對少數派的工黨政府有很大的牽製作用,這是事實。但是工黨執政並不是其他兩大資產階級政黨的有意安排。阿斯奎斯的話隻不過反映了他這一派人的一種想法。其實,當時英國上層人物和社會輿論界,還有許多關於工黨上台危險的聳人聽聞的說法,也有許多對抗工黨上台的各種方案。總之,統治階級實在是不願工黨上台執政的。《英國評論》認為,“英國的太陽有最後隕落的危險。”1923年12月8日《泰晤士報》則公開主張建立一個自由黨和保守黨的聯合政府。保守黨重要領導人溫斯頓·丘吉爾聲言:工黨政蒔是一場“全國性的大災難,通常隻有在戰敗後才會發生的那種大災難。”保守黨政治家、哲學家巴爾福勳爵認為:阿斯查斯有責任使鮑爾溫執政。朗勳爵則認為保守黨人應該支持阿斯查斯執政。有些人還提出:最好的結局就是建立一個以麥肯納(Mckenna)為首的“全國托管”政府。事實說明資產階級兩大政黨對工黨政府是恐懼的、抵觸的,隻是由於形勢的發展,他們才不得不改變了自已的頑固態度,被迫接受工黨執政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