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麥克唐納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容(1 / 3)

麥克唐納博采各社會主義流派的主張,在社會有機體論的基礎上,建立了英國式的社會主義理論。它從1905年基本形成,經曆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對比,在英國久久不衰,最後發展為穩定的理論體係,令人深思。曆史地、客觀地挖掘麥克唐納的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及其在英國存在的基礎,將有助於科學地認識這一社會主義流派,從而也會有助於更深刻地了解英國的社會和英國工人階級。

1.通過漸進改良的議會道路實現社會主義

麥克唐納對社會主義最終目的的描述與馬克思主義沒有原則分歧,都是追求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壓迫,民主、自由、和諧的社會製度。馬克思、恩格斯為了與當時各社會主義流派劃清界限,稱自己的學說為共產主義,後來又同時使用社會主義;麥克唐納繼承英國傳統,稱自己的學說為社會主義,後來為了與俄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劃清界限,著力強調自己的社會主義,便絕口不用共產主義。其實,在最終目的上,他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大體一致。不一致的主要在於實現社會主義的道路,即革命的形式問題。

麥克唐納反對蘇俄把暴力革命的作法強加於英國,一貫堅持通過漸進的改良的道路,由工人階級在議會中取得多數支配權來實現社會主義。他主張:“社會主義的口號是進化而不是革命,社會主義者的戰場就是議會。”“它的方法是宣布社會主義的觀點和政策,從而在全國的和地方的選舉中取得政治的勝利,以便用政治權力來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的概念是簡單的。即:國家由社會主義者控製的時候,用國家的行動來改造資本主義。……期望是這樣,行動綱領就不是集合一支革命軍隊,而是要選出社會主義者或是社會主義的黨參加一切國家機構。”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麥克唐納堅持議會道路的主張更加堅定、信心更加充足。他認為:“一個議會的選舉,就可以把列寧必須用革命才能獲得的一切權力給予我們。議會的多數除了利用法令外,再得民眾的合作,即可實現變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的工作。”麥克唐納一生也沒有親眼見到社會主義的黨在議會中獲得大多數的席位,他隻是在工黨作為少數黨的情況下,以第二大黨執政。但是,他卻從未放棄這條議會道路的設想。

麥克唐納的議會道路有這樣幾個特點:

(1)它是在英國較為健全的議會民主製的情況下產生的。英國的議會民主製,經過1832年、1867年、1884年三次議會改革,特別是1918年議會通過的人民代表法,使英國人民逐步擴大了參政權,最後實現了男女普選權。民主選舉的製度已經於1867年確立,工人階級已具備利用議會的條件。這種條件,當時在封建專製傳統十分強固的俄國、中國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在談到普選製的時候曾指出:“隨著無產階級成熟到能夠自己解放自己,它就作為獨立的黨派結合起來,選舉自己的代表,而不是選舉資木家的代表了。因此,普選製是測量工人階級成熟性的標尺。”麥克唐納時代的英國,工人階級已具備恩格斯所說的“自己解放自己”的條件,他們有了自己的政黨,而且早在本世紀初就選舉自己的代表而不是選舉資本家的代表了。所以,恩格斯認為,馬克思畢生研究英國經濟史和經濟狀況所得出的結論是:“至少在歐洲,英國是唯一可以完全通過和平的和合法的手段來實現不可避免的社會革命的國家。”馬克思也特別指出:“有些國家,像美國、英國,……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

恩格斯在對比英、德兩國的革命條件時,注意到了英國的特點,“英國工人階級有其曆史悠久和力量強大的組織,長期以來享有政治自由,又有多年的政治活動經驗,因此它比之大陸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工人具有很多優越條件。”馬克思在對比英法德三國情況時也指出了英國的特殊國情:“在英國,工人階級麵前就敞開著表現自己的政治力量的道路。凡是利用和平宣傳能更快更可靠地達到這一目的的地方,舉行起義就是不明智的。……用什麼方式來達到結局,應當由這個國家的工人階級自己選擇。國際不會就這個問題下達什麼命令,甚至未必提出什麼建議。”今天,重溫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這些結論,可以明白,麥克唐納在當時具有政治自由、議會民主製度的條件下,提出通過爭取議會多數實現社會主義的主張大體上是符合英國國情的一種設想,在這條道路上的實踐也是有價值的嚐試。

(2)它是有成效的。英國工黨的建立,就是為了實踐工人階級在議會中爭取多數這條道路的。雖然工黨初期(1905年前)沒有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目標,但其領導人卻大半為社會主義者,麥克唐納起了極大的決策作用。在麥克唐納時代,爭取議會多數道路的成效也反映出來了。首先,工人階級逐漸集中到這條道路上來了。這表現在工黨黨員的激增。1900年工黨黨員僅有375931人,至1923年工黨執政前發展到3155911人,增長了8倍多;這期間地方黨組織的數量也由7個發展到503個,增加了近72倍。其次,工黨選票和議員也隨之增加。1000—1923年,獲得選票總數由63304票增至4438508票,增長70倍;進入議會的工人議員由2名增至191名,增長將近96倍。再次,工黨的壯大打破了保守黨和自由黨輪流獨霸政壇的局麵,造成了議會危機,工黨以第二大黨的姿態開創了議會鬥爭的新局麵。它使自由黨逐步退出曆史舞台,而獨自承擔了對保守黨抗衡的作用。最後,工黨議員和政府提出了一係列有利於工人階級利益的提案,有力地控製了資產階級的反動行為,用社會主義思想部分地改造了英國政治局麵。恩格斯在談到英國工聯時曾指出,在階級鬥爭中,統治者要保衛自己在立法機關的可靠多數,“被統治階級首先爭取一部分政治權力、然後爭取全部政治權力,以便能按照他們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改變現行法律。”可以說,麥克唐納的爭取議會多數的道路,正是向著爭取全部政治權力這個目標前進的。他本人雖然反對階級鬥爭,但實質上他正在從事這一鬥爭。

(3)主張不同的國家應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選擇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麥克唐納對於英國與歐洲大陸各國的曆史、政治、黨派、鬥爭傳統的區別曾作過多次對比,承認其情況不同。他認為,“獨立工黨是英國曆史和英國狀況的產物。它既不是俄國的,也不是德國或美國的。”他還說獨立工黨“所采用的史學觀點和思想方法、它們主張的政治方法和它所尋求的同盟軍,都取決於英國的狀況。”可見,他十分強調英國的特色。同時,他並不反對革命的做法,並且認為:“革命和探索的精神對於防止社會停滯是必須的。它不是對社會的威脅,而是社會的生命力。”因此,當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麥克唐納並不認為俄國暴力革命奪取政權的做法不對。他隻是認為十月革命的道路是適應俄國的條件產生的。他寫道:“俄國革命已成為世界曆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但它是俄國的。它的曆史背景和本源是俄國的。其經濟狀況也是俄國的。況且,它尚處於爆發的階段,還未經過進化之手來定型。”他認為俄國革命是合理的:“政治上有沙皇、社會上有饑餓的災民,怎能不引起革命?!不滿情緒借革命時機而爆發,壓迫越久,爆發越激烈。這怎能不要求以迅速、暴烈的作法進行變革呢?!但是革命並不違背有機體進化的規律。”他當然不主張模仿俄國,因為“曆史隻會認為創作者是正當的,而決不會認為抄襲者為正當。”“它知道,到達同一個會合點的路各不相同。俄國的同誌們可以從一條路上到達,英國的同誌們則可以從另一條路上到達。成功的方法是在社會主義範疇內各不同意見的合作,而不是把進步的自由全部都消滅的那種形式上的統一。……那種認為普遍劃一的戰略,是自欺欺人的。”當第三國際成立後(七大之前)著力在歐洲和世界各國推行一律的政治主張,不加分析地批判議會道路為“機會主義”、“叛徒”時,麥克唐納強調指出:“我反對第三國際的專製方法。因為這種方法摻雜著理論上的盲目性,實質上是形而上學的,非科學的。它要強加給各國共產黨一種哲學、一種方法、一種術語、一種瀉藥。”不難看出,麥克唐納雖然原則上不讚馬克思主義關於暴力革命的理論;反對在英國無產階級通過暴力鬥爭獲取政權,但他並不排斥某些國家的無產階級適應本國條件進行暴力革命的必要性,他隻是反對蘇俄把暴力革命道路強加於別國,反對推行單一的暴力革命模式。這無疑是正確的態度,在當時更是難能可貴。

(4)英國近現代曆史上並沒有出現革命形勢。回顧自1688年以來的英國曆史,沒有革命,隻有改革。憲章運動的三次高潮也未達到爆發革命的程度。在麥克唐納時代,除了1926年礦工大罷工引起的短期總罷工,沒有任何危機和危及國家秩序的革命運動發生。這是英國工人階級接受議會道路而不接受暴力革命道路的最根本的原因。正如馬克思指出的:“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著的革命震蕩是否強大到足以摧毀現存一切的基礎;如果還沒有具備這些實行全麵變革的物質因素,……盡管這種變革的思想已經表述過千百次,但這一點對於實際發展沒有任何意義。”在不具備暴力革命或奪取政權的形勢時,漸進改良的議會道路對於工人階級的鬥爭就有積極的意義。列寧所總結的爆發單命的形勢的三種條件,在近現代英國從未形成。麥克唐納也注意到這一點。他指出,馬克思式的大變動不曾發生,黑格爾式的辯證過程也沒有實現。隻有那種我們可以叫做修修補補式的進化的改良。隻有政治,而沒有革命。史實確實如此。所以,麥克唐納的議會道路雖然是從錯誤的理論指導下推出來的,但在實踐中,它卻未必不是一條可行的道路。當代曆史更加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綜觀麥克唐納的爭取議會多數的道路,可以肯定它是一條符合英國國情、較有成效、久經考驗的道路。但是它也有缺點和偏差。這就是,麥克唐納在國內片麵強調和平、合法的議會道路的絕對合迎性,片麵地排斥了必要時在英國采用暴力行動和大規模群眾鬥爭的武器。他抱著社會有機體論走向一個極端,甚至連工人的總罷工、大罷工都不讚成;在內外交困中不敢訴諸工人階級群眾,以致使自己成為保守黨桎梏中的囚徒;在一切政治鬥爭中,片麵講究調停、周旋,使自己幾乎成了一個說客或政客。這一麵也是應該指出的。

2.對資本主義進行經濟改造

麥克唐納雖然反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經濟基礎和物質因素製約著社會發展的曆史唯物主義理論,但他還是重視經濟基礎的作用。他認為社會主義的自由“隻能在具備使其可以存在的經濟條件時,才能得到保障”。“資本主義說起來天花亂墜,可是社會主義者最關心的卻是資本主義所表現的經濟法則。”“今天最大的問題是生產及其組織與分配。”所以,在他的社會主義理論中,經濟改造占了首要的地位。

麥克唐納關於改造資半主義經濟的總路線是:“限製資本主義的權力,把資本主義所經營的一些企事業收歸國營,到最後一天人們會發現,在這若幹年中,世界已經經曆了一場革命,幼蟲已經變成了蝴蝶。”“它也要在前進中堅決地取得工人(包括工頭和經理)對產業的控製權,彼此密切合作,縮小資木占優勢的範圍,到最後純粹的資本家完全消滅為止。”這樣,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就具備了。這些總路線包括的改造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

(1)改變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麥克唐納理想的社會主義社會中,“一切生產根本上是為了給消費者使用,為了社會的生活。”“從理論上以及從人類互相依存的根本道理上來說,個人生活必需品的供給是一種服務,應該作為社會事業和社會責任的一部分來組織。”但是,資本主義生產卻不是這樣,“它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利潤,”“一部分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供給大眾的需要,他們追求自己的利潤。”“它隻受市場上的經濟可能性的限製,不受任何社會責任觀的限製。”資本家們高抬物價,攫敢暴利,大多數人民生活降低,痛苦難言,以致“整個社會甚至資本主義製度本身可以受損失,資本家卻要得利。”

為了改變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社會主義要糾正財產權從服務變成剝削這種有害的演化,恢複它為社會服務的作用,有助於自由,符合人們為它進行正當辯護的理由。”“一切生產根本上是為了給消費者使用,為了社會的生活。”在這一目的的指導下,就要有為社會服務的新型財產關係。“社會主義使財產跟社會目的和價值結合起來,因而不但不破壞財產而且要建立財產;但它決不把目的在於剝削的財產與目的在於服務的財產混為一談。”“財產的‘權利’應該用勞動去換取,社會效益是唯一的考驗。”這種財產關係,實質上反映了消滅了私人利潤,消滅了寄生階級,以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和服務領取報酬的科學社會主義描繪的未來狀態。但是,在如何實現這一狀態的問題上,麥克唐納卻提出一條超階級的渺茫的道路。社會主義麵對工人和雇主的現實鬥爭,隻是要“不斷地向雙方灌輸建設的願望,要消除現在的分歧,使人們衷心感到共同的關係,知道公共的財富意味著他們自己的財富,他們所做的一切工作是為了共同的目的。”“社會主義隻能用教育和道德的理想來感化人。”

將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生產目的,改變成社會主義為社會共同利益而生產的目的,這是一場帶有根本性的革命變化。麥克唐納竟然用教育和感化為主要手段,去實現這場革命,說明他還停留在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的思想水平上。社會有機體論的致命弱點就是無法提出改造社會的有力杠杆,因而在理論上常陷入進退維穀的境地。可以說,在這個問題上,麥克唐納比當時馬克思主義者落後了半個多世紀。

(2)改變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所有製。麥克唐納曾把公共財產製度看作社會主義者改造社會的基石,因此,他在實現生產資料公有製的改造方麵提出了許多他認為“切實可行的”措施。這裏舉要分列如下:

第一,土地國有化,沒收私有土地的地租。麥克唐納在農村長大,又受到亨利·喬治的深刻影響,對土地問題格外注意。他第一部社會主義著作中就指出:“土地私有製一日不廢,土地所有者就仍可以搜取新創造的財富,並且常常加以破壞。”“社會主義者應當要求完整的土地國有。”後來,他又專門論證地租問題,認為,“從土地得到的收入與服務所得收入不同。”“地租的利益出自自然界的存在。”“社會主義者並不反對地租,而是反對地租為私人占有。”他在幾部著作中都無情揭露了現實土地占有者不光彩的曆史,從亨利八世沒收寺院土地分給貴族,到圈占公地從事養羊的狂潮,說明即使社會主義者采用強硬的手段沒收一切土地,也無可指責。但是,他並不主張立即沒收土地,而是采取逐步改造的辦法,實現土地國有化。“沒收私產為公有的政策,將以各種不同的途徑進行。”

由於他把土地列入國有化的範圍,並且認為社會主義最為重要的一條就是“公共控製土地”,所以其具體措施也較細致。首先,他主張沒收地租,歸入公共收入。他指明:“既然地租是一種起均衡作用的經濟砝碼,並不代表服務,在一個實行經濟管製的國家裏,地租不會再付給私人,而是公共收入的一部分。”這種原則上沒收地租的作法實際上是廢除了土地的私人所有權,隻保,留了土地的私人使用權。它剝奪了不勞而獲的那部分收入,消滅了土地壟斷。這一步驟不能一蹴而就,而須漸進促成,其具體實行辦法是:“把地租列為特殊的一類征稅對象,……這種收入的納稅義務將高於其他形式的收入大約5—20%。”這樣的高稅率,就使地租逐漸滅亡。其次,實現土地公有,進行大規模的“公社耕種”。他反複強調:“社會主義者的計劃向來不過是主張土地國有,並且建議合作的村落公社經營。”“農業最理想的方法仍然是大規模的‘公社耕地’,土地屬於公有;一有可能,就應該實行。”麥克唐納認為英國具備實行農村土地公有製的條件,可以在愛爾蘭實行自耕農製,輔以必要的合作組織;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則“適宜於創立農業公社,或以本身為中心,或附設於地方行政機構。”這是組織農業生產集體化的設想。他認為英國本土的自耕農思想不牢固,“人們的心理都傾向於公共所有製”,可期望“在二三十年內改造鄉村的精神和生活。”再次,在農民不讚成國有化的地方,可以實行自耕農製或基爾特社會主義。在中歐、東歐國家(俄、捷、保、格魯吉亞)“農民一向習慣於自耕。和他們談大麵積耕種、科學種田,利用一切可能動用的資源、提高農業生產率,完全沒用。所以這些新的小農國家不得不以自耕農製為基礎。”“對於社會主義建設來說,這種小規摸的耕種和所有製的困難,並非是不可克服的。”社會主義怎樣對待自耕農呢?麥克唐納展示了他的城鄉聯盟設想:“把自耕農看作一個合作係統裏的生產者,……並且建立城鄉的聯盟。社會主義的建設製度能夠適應農民的心理,基爾特社會主義(而不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可以應用於土地所有權。”最後,綜合處理沒收地主的土地財產。在已經沒收了地主財產的國家中,麥克唐納的主張是:首先滿足農民的需要,剩下的土地和森林、礦產成為公共財產,由國家和地方政府管理。土地可以作為實驗農場、植物園種果樹,其收入充作中小學和大學的經費;大莊園上的建築可做校舍、療養院、博物館,名貴文物送博物館和大學得以保存。麥克唐納用這些具體設想,勾勒出一幅頗為實際的社會主義農村景象。他的這些設想不能說沒有一點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