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麥克唐納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容(2 / 3)

苐二,對資本征稅和工業國有化。這是麥克唐納關於改變資本主義所有製關係的第二個方麵。它包括一係列國有化政策和征稅政策。首先,鐵路和市政公用企事業單位實現國有化是社會主義原則生效的第一部曲。麥克唐納無數次列舉了資本主義製度下的失業與勞累過度、財富與貧困形成惡性循環。他認為這些畸形破敗的現象,“隻能使人得出一個結論,即工業和資本必須由社會共同體掌握和管理。”“國家社會主義和市政社會主義一樣,第一步當然要從條件已經成熟而且較易實現的程序做起,使人們由此獲得經驗,再去著手進一步的工作。因此,我們要首先確立資本的國有化;使公共事業國有化,如鐵路那樣;使股票額為社會共同體服務,如煤礦稅”。他在另一部著作中還指出:“土地國有化,鐵路國有化,市政服務業如煤氣、自來水、電業、電車等行業的國有化,這是社會主義綱領的第一部曲。這個綱領所根據的原則是:在現代國家中,公共財富和私有財富一樣是很必要的。”十幾年後他重申這一主張:“煤氣和自來水的國營是第一幕,全本的戲將以產業資本全部國有化和社會主義的勝利而告終。”其次,對資本和財產征稅,限製資本和剝削。麥克唐納不主張廢除財產權利或實行俄國的沒收作法。他的武器是用征稅改變資本和財產的性質。“社會主義要糾正財產權從服務變成剝削這種有害的演化,恢複它為社會服務的作用”,“資本將恢複它作為一種生產工具的自然地位”。因此,“社會主義者主張對財產征稅,用來減少債務,……注銷已死的資本,不讓它使活的資本受累”。“大致上根據收入的來源進行分類,對於那些來源近似市郊土地地祖一類的收入要加重征收所得稅,……這就是社會主義的征稅綱領。”當國家收入不足使用時,“應該實行累進所得稅,最好是征收累進遺產稅。這些便是接近社會主義的主要道路。”產業公有和對財產收入分類征稅,這是麥克唐納漸進地走向社會主義的措施。“當這些措施全麵實行時,社會主義便到了。”從理論上看,這些措施隻是消除不平、鏟除資本主義腐敗部分。更新社會內容的軟刀子,根本無法切割英國老奸巨滑的資本家的財富。加上麥克唐納及工黨以後的領袖人物過分強調國家領導部門和政策的製訂者的作用,而忽視組織工人由下而上地爭取改革,所以這條道路顯得十分遙遠渺茫。

第三,設立國家銀行,控製金融係統。麥克唐納在解決生產資料所有製的整個計劃中,把改變資本主義金融機構的任務擺在了核心的位置。以上諸項改造,都要通過金融機構執行,公有產業也靠金融機構來組織。改造金融是他不可能忽略的一個重要環節。他認為:“金融家的反革命比軍人的反革命會更有力。”

“它是資本主義的神經係統。控製金融的人能使社會癱瘓,昏醉,也能保持它正常。……他們能抽緊或放鬆政府和工廠主的錢包;他們控製著國家的政治生命和產業生命賴以生存的財力。如果工黨政府掌握政權,他們可能會把它餓死。……我反對他們的權力。他們的權力太大,留在唯利是圖的私人手裏是不妥當的。我反對它們的存在,因為它們引起了智力、勞力、才能、努力等方麵的浪費。任何一個社會,如果它不掌握金融組織,便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他看到了國際金融控製的危險。看到了“美國金融在國際貿易中日益增長的重要性並非是一件令人樂觀的事。”因此,他讓人們不僅要注意作為英國金融中心倫敦的倫巴第人街,還要注意美國紐約的金融中心華爾街。“社會為了本身利益必須盡可能保衛自已,防禦那種橫行霸道的國際金融托拉斯的侵害。”否則,“工人的奴隸狀態將不可避免,世界政治將為金融意誌所支配。因為金融能控製產業機器所需要的動力,控製每一條河流的閘門,並且能管束每一個政府的行動。”由此可見,麥克唐納對金融機構重要性的認識,是很充分的。這就為他改造金融機構的思想主張奠定了基礎。

麥克唐納主張控製金融,把金融並入社會的職能組織。“顯然,第一步是設立一個國家銀行,以國內的產業交易為基礎,以促進產業目標的實現為經營方針。這個銀行獨享發行紙幣的權利,並附設造幣廠。它應該同時是政府的銀行。”這樣,社會主義的金融執行機構便建立起來。同時還要把全國劃分為若幹區域,統一管理金融業務。“這樣,國家和地方的金融將係統化,金融寄生狀態將終止,資本總彙將積累起來,作為一種貯水池,它所供給的資本可以維持一個有效力的生產係統,處理政府的財政金融事務。金融的職能必須和政府及生產的職能配合一致。”這種國家銀行的設想是很理想的。設立這種國家銀行,是以剝奪剝削者為其前提,麥克唐納既反對資本主義的金融係統橫行,又反對剝奪剝削者的行動,所以他提不出設立國家銀行的具體措施。在實踐中,他受到了懲罰,成了資本主義金融霸權的受害者。他所領導的第二屆工黨,政府的垮台,他被迫走上脫離工黨、眾叛親離的道路,就是美國、法國和本國金融係統威逼的結果。可見,在生產資料的公有製徹底解決之前,國家銀行是根本無法設立起來的。

綜觀麥克唐納關於改變資本主義所有製的諸多措施,可以看出他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社會混亂、沒有政治腐敗的新社會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他對資本主義的厭惡和痛恨。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對社會主義的描述,比起空想社會主義者來進了一步,科學性也多得多。但是,由於他丟掉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基本理論,丟掉了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鬥爭的理論,就使他的社會主義圖景成為空中樓閣,同時也找不到迫使社會接受這些改造措施的物質力量。把工人階級丟在一邊,不帶領他們進行鬥爭,隻靠麥克唐納這樣的黨的領袖人物去演說、去辯論,很難產生實際效果。脫離工人階級鬥爭的漸進改造,往往變成了遙遙無期的空想。

(3)改變工人在生產中的奴隸地位。麥克唐納對於資本主義製度下工人階級所處的地位作了較為科學的、客觀的揭露。他指出:“我們知道,生產工具這種死的因素支配了坐產中的人這種活的因素,……人為物製,怎能不引起道德、社會和物質上的種種敗壞呢?”他還公開稱資本主義社會為“勞工奴隸製時代”,認為:“我們都自稱為行動不受任何限製的自由人。當社會主義者稱今日為勞工奴隸時代時,他們便大驚失色。他們難道不懂得,我們的自由是封閉在琥珀之內的自由,這種自由不值分文。”特別是,“資本主義製度加在社會身上的重擔,必得由工人承擔。但工人不掌握管理權,所以他們也無從籌措救濟辦法。”他認為,社會主義與國家資本主義根本的區別就看是否有工人參加管理企業的機會。他認為美國南北戰爭解放了奴隸,使奴隸不再被販賣,可是卻要在工資市場中自已賣自己,隻是賣的方法變了。英國工人階級也“陷入無形的奴隸狀態。”所以,“本質上,這是奴隸狀態的性質。”在這種資本主義奴隸製下,資本家支配一切,管理部門與資本家聯合,不與工人聯合,長此下去,就會造成工業僵局。麥克唐納指出,1895年至1914年,英國人均產值由54鎊降至2鎊,這標誌“資本主義的精神衰退”,“工人心懷不滿。”為了解決這一矛盾,麥克唐納作出了結論:“資本是生產中的無生命的參加者;工人則是有生命的參加者,這一點的實際力量必須在產業中發揮出來。”

怎樣發揮工人在工業中的管理作用呢?麥克唐納提出了三種方案:

第一,把工廠中某些職務的全部管理權交給工人,建立工人自治機構。當時的形勢已出現帶有壓力的運動:“不管有沒有社會主義,工人正在要求管理方麵的權力,不到手便不罷休。”因此,就要有具體措施實現工人管理。“產業的改造不僅靠立法和行政幹涉,它必須在工廠內部實現,必須由工人負起越來越多的管理責任,必須實行一種產業參政權的政策,一個行業一個行業地逐步訂出詳細的辦法。當產業已經改造,由一個共同組織為了共同目的管理生產和分配時,這個組織……就起一種自治的作用。”“承認工人的負責地位,不僅僅讓少數工人代表或等額選舉的代表參加一些委員會,而是應該把某項職務的全部管理權交給工人,應當從簡單易行的職權開始。”為了完成這種管理職責,麥克唐納認為,工人首先要組成廠級團體,大工廠可以在各工種工人團體的基礎上選出全廠委員會。廠級工人團體應該負責處理勞動的雇傭與解雇、工人紀律、委任監工人員,確實成為管理機構的一部分。

第二,工人承包企業,實行自治。麥克唐納根據當時建築工人的實驗,提出了工人自治團體或代表團體承包企業的主張。他引證說:“曾因工作鬆懈和欺騙行為而特別受攻擊的工人,組成了自治的團體,承包建築工程,比私營的建造商幹得更好,用時短,成本低,然而工人工資高、雇傭條件優越。訣竅在於動員了人心。”他還認為,其他企業工人代表團體也會這樣:“它早晚會起一種承包的作用,交出必要的產品,領取雙方議定的報酬,按照它自己決定的標準和比率加以分配。這是一種關係重大的改變,本身具有很大的發展希望。”這種工人鉺織承包製的建議,當時還在全國礦工聯合會、全國鐵路工會提出。麥克唐納認為,這個運轉係統中“宮僚習氣被消滅”,“從上到下自覺負責”,“指揮機構由工人組成”,“命令來自本身係統”,“這是比資本主義製度更好的組織。”

第三,建立工人管理的總體工程。麥克唐納主張在各工廠企業實現工人管理的基礎上,建立全國的工人管理總體工程,“工廠不過是龐大組織中的一個單位,必須適應那個組織。”控製這個係統的是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合作。它把全國“分成不同範圍的區域,每個區域包括一些同類機構”,“它的一切工作情況應向本區組織彙報”,“大家的利益包含在個人的產品中”,它也有自已的資本、基金,也有供銷機構。

實現了以上三條,就是麥克唐納完整的工人管理的模式。他認為,隻要這樣,就可以出現“社會主義者所主張的有權有責的工人”,“這樣,生產將達到最大限度的效率,從此不受特殊利益的支配,成為真正的公共事業;這樣,也提供了真正的工作動力,工人將從奴隸狀態中解放出來”。隨著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管理人才將大為增多,“管理的職能將不限於少數特殊化的資本家代理人,而是普遍地散布在全體工人中間。”其實,這種工人參加管理的形式,在實質上是社會有機體論指導下的新型勞資合作,是對錯亂神經的調整。它起了兩個方麵的作用,一是訓練了工人管理企業的能力和才幹,二是緩解了資本主義的衰敗和震蕩。在所有製未從根本上解決的情況下,讓工人不但用手而且用心來勞動,去發揮生產積極性,隻能更好地為資本主義服務。這種工人管理形式基本上是資本主義可以接受的形式,它本身還不是社會主義的措施。

麥克唐納以為做完上述三個方麵的工作後,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改造便大功告成了。他的許多設想和主張都反映了社會主義者的良好願望,對從事社會主義建設的人民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但是,他提出的諸項措施卻很難實行。在他領導的三屆政府期間,這種經濟改造根本沒有提上日程。後來的工黨政府也隻是在某些管理形式上作文章,始終不敢真正觸及資本主義社會的所有製問題。可見,麥克唐納提出的經濟改造道路無法奏效。充其量,它隻能在漫長的曆史中,為工人階級積累一些社會主義的因素。

3.對資本主義進行政治改造

麥克唐納不但在經濟改造方麵有一整套的主張,而且在政治改造方麵也有一整套理論。他曾自稱自己領導的獨立工黨“把民主與社會主義聯為一體,在這方麵實行馬克思的工作。”“它遵照前方的社會主義的地圖,以民主為指南針指引前進的步伐。”可以說,麥克唐納關於實現社會主又的政治改造,其核心是實現民主。他把民主與社會主義熔為一體,確立了民主社會主義的方向。這也是他進行政治方麵改造的方向。

政治方麵的改造,主要有以下三項內容:

(1)改變資本主義國家的職能。麥克唐納的社會有機體論中,有較為完整的國家觀。他認為國家不是階級壓迫的工具,而是有機體的器官,社會主義階段的國家不會消亡而是更加必要,而國家的主要職能是組織個人自由合作。他把這種社會主義的國家叫做民主國家。他指明國家性質的根本轉變:“從國家的一般特性來說,它已經從一個警衛組織變成一個服務組織,從僅僅是社會的保護者變成一個有助於社會一般健康和福利的機構。”達到這個目標的途徑有:

第一,改變國家現狀,主要適應兩大主要職能:控製經濟力量和組織個人合作。麥克唐納認為:“國家對社會主義至關重要,它將與個人合作並組織經濟力量。”產生國家的經濟職能主要是因為:“國家將接受曆史經驗,因為經濟自由是公民政治自由和精神自由的條件,因此它要保護所有人的私有財產,控製那些可能導致壟斷和經濟服從的經濟力量。”可見經濟職能的目的是保障政治上的民主與自由,防止人支配人的現象發生。國家的第二個主要職能是:“國家必須組織自身並與個人合作”,“社會主義完成了民主的曆史性要求,它宣布:每一個人必須與全體人合作。”國家的這種組織機能是行使有機體的聯絡作用,使每一個人有機地處於社會中,使追求幸福的運動成為有機體的整體運動,以防止出現混亂和爭鬥。

第二,表達共同意誌,充分實現民主。麥克唐納認為“資本主義下的民主政治,是屬於資本家的。我們現在所有的,是資本家的獨裁。”為了改變這種資本家獨裁的局麵,“表達共同關心的問題的共同意誌的一種機構對於社會的繼續存在十分重要。”“國家表達那些具有必要影響的人的公眾輿論,並且傾向於民主製。……民主作為政府的一種存在形式,是政府的精髓和目的。”“社會主義者認為,國家並不是一種少數服從多數的個人結合體。社會主義者發現在國家內部都有一種可以使多數和少數表示共同意見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掌握輿論,“它的有關方針政策的工作以一般輿論為基礎。”麥克唐納既把民主當成手段,又把民主當成目的。

第三,改變權力結構,實行地方自治。麥克唐納主張既要給中央權力,又要限製中央的權力,以防出現獨裁:“不給領袖權力的那種民主,很快就會發現它將一事無成。民主製度的問題在於怎樣保持領導的權力,同時又限製那種權力,使其不成為獨裁。”“如果國家權力超出某種範圍之外,最高權力就變成了專製。”為了防止獨裁和專製,麥克唐納主張改變中央集權的權力結構,實行切實的地方自治,從組織上保證民主。他主張:

“民主政府應該以地方自治為基礎。”這就要根據自治的原則,從最小的公民單位村、鎮、市和區域到中央政權,建立起新型的民主國家製度,以便讓人們始終保持對間接發生的事件的了解和接觸。這就要改變地方政府無權、無威信,甚至“造一所房子、買一畝地也要得到中央政府批準”的局麵。“地方管理機關,所受中央政府的控製,很大一部分必須解除。應該讓他們提出自已的政策,擔負自已的責任。寧可讓他們犯錯誤受民主投票的懲罰,也不必束縛他們。不要強迫他們隻能犯那種中央政府批準他們犯的那種錯誤(中央在地方管理方麵所犯錯誤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