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理論基礎。
強調社會作為冇機體而進化,使麥克唐納把全世界作為一個有機體看待,並把反對暴力、反對戰爭的主張,貫穿到他的政治主張中去,使他在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反對資本主義殖民政策方麵,獲得了難能可貴的正確立場和堅決態度,這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麥克唐納的思想前驅斯賓塞,從其社會達爾文主義出發,著力主張“強存劣汰”是最高的仁慈,生存競爭、適者生存的原則也適用於社會。這是他觀點的主要反動之處。因為按照這套理論,資本主義列強侵略“有理”、壓迫其他民族“有理”、發動戰爭也“有理”。斯賓塞所主張的“同等自由律”即“個人享受充分自由並與別人自由協調”的思想並沒有推延到民族與民族之間。這是他的片麵之處。以韋伯夫婦為代表的費邊社的人們則由斯賓塞的這種邏輯出發,背叛自己的宣言,成為支持帝國主義戰爭的沙文主義者。他們不但支持英國保守黨政府發動英布戰爭,也支持資產階級聯合政府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殖民政策方麵帶有資產階級的民族利己主義。麥克唐納克服了其思想前驅和當代同儕的缺陷和弱點,把社會有機體論推延到民族與民族之間,推延到整個人類社會。他反對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時候使用暴力、發動戰爭。為了反對政府進行英布戰爭他憤而退出費邊社,為了反對政府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他不惜放棄工黨的領導職務,並遭受嚴重迫害,這充分證明他的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這是值得肯定的。在對外政策方麵,由於國家的國際化傾向,他認為:“隻有社會主義才能在外交事務中排除民族忌恨並提供和平的保證。”“社會主義正在形成一套係統的政策,規定白種人與黃種人之間的關係,文明種族與落後種族的關係,……避免了東、西方的鬥爭,保存了這些民族的存在。”“社會主義有一個世界政策,也有一個民族內的政策,這是一種建立在人們兄弟般的關係這個信仰上的必然結果。”對待當時存在的“大英殖民帝國”,他認為:“在明智的政治家的指導下,帝國也可以沿著有機體的路線演化。”在大英殖民帝國內,“每一個國家將走自己的道路,將得到其他國家的支持,因為每一個國家都將對帝國控製反感。當然,這就是帝國的瓦解。”這種反對戰爭、反對暴力,強調各民族平等相待、和平共處的主張,也是麥克唐納社會有機體論積極意義的一個體現。
麥克唐納從斯賓塞那裏接受了社會有機體理論,除了有以上四方麵積極意義以外,還有其消極的一麵。表現為:
(1)社會有機體論立足於社會的平衡和穩定狀態來研究社會,帶有明顯的封閉性和保守性,這不能不對麥克唐納的政治主張發生消極影響。社會有機體論不僅使他否定無產階級的有組織的階級鬥爭的必要性,否定社會革命的必要性,而且使他在其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找不到出路,最後,落得一個陷入思想牢籠的悲劇下場。這也是社會有機體論的必然結局。
社會既是係統的、有機的、有序的,但同時又是非係統的、不平衡的、無序狀態的。隻從一個方麵研究社會,作出主張,必然走向片麵性和極端。過分強調社會的有機性、係統性、有序性,無法說明人類230多萬年的發展史,更無法說明人類階級社會產生以來的4000多年的階級鬥爭的曆史。用社會有機體論來分析資本主義社會,雖然也能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結論,但沒有揭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根本原因和基本矛盾。麥克唐納在這一理論指導下,把階級鬥爭拋在一邊,一心追求社會的改良措施。而當國內外資產階級向他施加政治、經濟壓力時,他便一敗塗地,沒有任何應變能力和對應的反抗措施。他組織的兩屆政府的迅速崩潰和第三屆國民政府進退維穀的局麵,就是對其有機、有序、平衡理論的懲罰。由於這種理論指導,使得他在危機關頭,不敢訴諸工人階級,不敢訴諸工人運動。他不僅把一個組織良好的、具有巨大潛力的工黨棄置一旁,不使用黨的力量,反而脫離了工黨組織和廣大黨員,鑽進死胡同,變成保守黨的傀儡。他本來把英國社會視為一個封閉係統,但是美國壟斷財閥的壓力、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幹預,卻衝垮了他頭腦中的封閉係統。事實證明,英國社會是一個開放係統,是一個既有序又無序的社會。正因為社會既是有機的、係統的,同時又是非係統的,就要求社會改造的手段既有改良的、漸進的,又需要有革命的、突變的。這兩個方麵相輔相成,相互交替,互為補充。一味強調革命、突變,固然可能守株待兔,但一味強調改良、排斥鬥爭和突變,也是緣木求魚。麥克唐納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這是造成他一生悲劇的理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