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職業指導對社會的作用(3 / 3)

其一,教育結構不合理。社會的發展需要多方麵、多規格、多層次的人才,而我們現行的教育體製過於單一,不能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片麵追求高學曆的結果,造成了我國人才結構的比例失調。一般發達國家高、中、初級人才及其培養比例呈金字塔形,大體為1:3:15.教育實力僅次於美國的前蘇聯,大學、大專、技工的培養比例為2:3:5,而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國,農村人口占80%。落後的手工生產還占很大比重,城市高新技術還屬少數,高中初級人才培養比卻達到2:3:1.因此,隻能高才低用,造成人才上的浪費。我國的技術工人也存在著不合理的狀況,發達國家的企業中,一般高級技工占20%,中級技工占50%,初級技工占30%。而我國的技術工人中,高級技工隻占(2—3%),中級技工占27%左右,初級技工占70%,以至一些需要中級以上技工才能勝任的生產任務,隻能由初級技工承擔,使得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

其二,專業設置脫離實際。不少專業已經老化,不能適應產業結構變化和科技發展的新形勢。一些專業社會需求量為零,卻還在繼續招生,以至使學生畢業時就得改行。同時,社會急需的人才,學校又未能及時培養。如此供需脫節,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其三,學生的能力結構與知識結構不能適應社會需要。主要表現在知識麵過窄,理論脫離實際,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和對社會的了解,動手能力差等方麵。不少學生畢業後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願幹,明顯表現出其實踐能力與其所承擔的工作不相適應。以致不少學生害怕走上社會。

人才培養的盲目性和人才結構的單一化,使學生不能適應社會多方麵的要求和變化著的社會的需要。供需的脫節,使人才使用結果無任何反饋渠道,難以對其社會價值作出客觀評價。職業指導對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在於有助於這些問題的解決。

(一)職業指導促進教育與社會的結合

教育是人才的主要來源,企事業等用人單位是人才的主要去路,職業指導是來源與去路之間不可缺少的橋梁。特別是在讓學校了解社會,讓社會了解學校兩個方麵發揮重要作用。隻有讓學校了解社會需要,才能使教育有針對性,避免人才的盲目培養和重複培養;也隻有讓社會充分地了解學校的專業結構,培養方向,培養規格以及各專業所能從事的職業範圍,才能使用人單位科學地、有目的的運用人才。所以,職業指導是學校向社會介紹人才、推薦人才的重要渠道。同時,職業指導作為學校麵向社會的一個窗口,不斷通過接受用人單位對畢業生使用情況的反饋,來指導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可有效地克服人才的供求脫節現象,增強教育對經濟發展的適應能力,從而促進了教育與社會的結合。

(二)職業指導促進教育結構的調整

教育結構是指教育過程所培養的各種規格人才間的比例。教育結構中最主要的是程度結構和專業結構。教育成果的經濟效益,首先取決於教育的程度結構和專業結構與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程度。但由於社會各行各業對人才需求的廣泛性和複雜性,教育所能提供的人才往往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職業指導運用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對社會職業變動及其對人才的需求趨勢進行綜合分析,預測社會對人才需求趨勢及其專業構成,可有效地指導教育結構的調整,以增強教育的社會適應性和服務社會的主動性。

(三)職業指導有助於教育質量的提高

社會的發展過程實質上也是人的素質的提高過程,社會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教育培養出來的人能適應新的生產力,掌握生產上所需求的知識與技能。同時社會的發展也必然引起科技的發展,這又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內容的豐富與更新,教學方法的變化與發展,一些新的專業和學科的不斷湧現,都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對勞動者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基礎上產生的。職業指導綜合分析現代職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包括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心理素質,個性特征等各個方麵,對製定新的教育目標、教育規格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職業指導對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的現代化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職業指導是教育的組成部分

職業指導作為一個教育過程除了指導學生增強職業意識,學習掌握對社會做貢獻所必須的知識、技能以及提高對社會和職業的適應能力外,還突出表現在它對學生思想品德施行全麵影響和進行有效地教育作用。如職業理想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樹立較高的奮鬥目標。職業觀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各種職業的社會地位和實際價值,使學生懂得人生的價值在於創造,在於對社會的貢獻;懂得現有價值與應有價值的關係;激發學生為實現自己的應有價值而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進取精神和開拓精神。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純正的道德觀念,高尚的職業思想境界,健康的道德情感和堅定的道德信念。由於職業問題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職業指導同解決人們的具體問題相聯係,因此,職業指導的思想教育效果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五)職業指導有助於學校做好分流工作

“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中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但需要高級的科學技術專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萬受過良好職業教育的中、初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技工和其他受過良好職業培訓的城鄉勞動者。”並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要求。這就涉及到學生的分流問題,我國廣大青少年一般從中學階段開始分流,一部分學生升入普通高中繼續學習、一部分升入職業高中、技工學校或中等專業學校,另外一部分人可能直接進入工作崗位。第二次分流是高中畢業時的升學與就業分流,一部分人進入高等學校繼續深造,一部分人進入技工學校或中等專業學校,另一部分人直接進入工作崗位就業。第三次分流是大學畢業時的分流,一部分人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另外一部分直接走向各類工作崗位。分流的目的在於造就各種類型的人才,以適應經濟建設對人才的不同需求。做好分流工作就是要加強職業指導,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趨勢,指導學生向各自適合的方向發展,避免或減輕千軍萬馬都過“獨木橋”的壓力。提高教育投資的經濟效益,職業指導為個人的發展和社會需求同時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