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促進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形成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兩個基本條件。職業指導不僅對社會的物質文明有重要作用,對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也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集中體現在職業指導有利於造就和培養千百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人才。通過職業理想、職業觀教育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職業價值觀和人生觀;通過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勞動者忠於職守,獻身事業的樂業和敬業精神,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勞動態度,刻苦鑽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以及在職業活動中團結協作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職業指導對人們的工作態度,工作熱情,事業心和責任感有著直接的影響和教育作用。在職業活動中,無私、正直、公平、誠實、勤奮、謙虛、守信、堅定、勇敢等優秀職業品質,是人們在工作上做出成績的必要條件,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地激發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人的聰明才智。重要的是,職業指導通過教育勞動者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對於抵製各種不正之風,特別是行業不正之風,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促進社會道德風尚的提高和社會風氣的好轉有重要作用。
(三)預測職業發展
對未來職業發展前景的預測在職業指導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職業指導同其他社會科學一樣,都與具體社會現象發生聯係。然而又與其他社會科學相區別,它不僅要研究職業現象的個別性和具體性,而且要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全麵和準確地研究這些職業現象中的本質聯係,探索職業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從而對社會職業的發展前景或趨勢做出科學的推測,以達到指導人們準備職業、選擇職業、改造發展職業的目的。
隨著現代職業及其結構的迅速發展變化,人們適應職業的社會壓力增加,就業問題變得越來越複雜,必然對職業的預測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而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自然科學方法及係統科學在職業指導研究中的廣泛應用,從整體上促進了職業指導預測功能的完善和提高。職業指導對職業的預測是把紛繁複雜的社會職業現象中具有本質的、相對穩定的、重複性的聯係和關係,作為其預測內容。具體說職業指導對未來職業的預測應包括以下幾方麵內容:
第一,產業結構及職業結構變化趨勢。
第二,職業模式和職業活動內容的變化趨勢。
第三,新職業的產生和傳統職業的淘汰趨勢。
第四,未來職業環境特點及未來職業對勞動者數量的需求和對從業人員素質的要求。
第五,從業人口數量和人口素質的現狀及變化趨勢。
第六,就業觀念和就業態度的發展變化趨勢。
第七,影響以上問題的社會及心理因素。
職業指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預測不僅有利於製定社會發展規劃和有關方麵的方針政策,而且有利於個人自覺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以適應未來社會。對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勞動製度、就業製度的改革,人口數量的控製及素質的培養均有重要意義。過去,我們在經濟建設和經濟體製改革中,由於缺乏係統的觀念和科學的方法,使我們走了不少彎路。在勞動就業的管理方麵更是如此,使我們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改革的目的就在於實現勞動就業的良性運動和協調發展。但改革從來就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實現了預期目標,使我國的勞動就業進入良性循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另一種可能性是沒有達到預期目的,由於原來的運行機製被打亂、新的運行機製又沒有建立起來,結果弓I起社會的動蕩。正是考慮到這種可能,就必須做好各項預測,特別是對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多加考慮,做到提前采取措施,避免形成惡性循環。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誌轉移的,人們可認識規律,把握規律起作用的條件並自覺地利用它,但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改變和創造規律。在這一點上,職業的發展變化規律與自然規律是一樣的。但是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各種盲目的、不自覺的力量,而在職業的發展變化中起作用的是人,人是有意識、有目的的,這就要求職業指導對職業現象的預測除了關注人們生活的客觀條件之夕卜,還要充分考慮人們活動的目的和意圖形成的各種社會心理因素。同時也應該看到,一種職業現象出現,存在或消失往往是大量因素交互作用和影響的結果,這些因素在複雜的互動作用中有的相互作用產生強大推動力,推動事物的發展。有的則相互抵消甚至產生阻力,阻礙事物的發展。這就使得職業指導的預測具有複雜性。所以職業現象的發展變化規律本質上是一種統計規律性,具有趨勢性質。這樣,我們在預測職業發展前景時,就不能僅對個別情況和個別事例進行研究,而必須考察能充分表現趨勢的足夠數量的事實,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二、職業指導對教育的作用
職業指導與教育的關係尤為密切,這不僅因為職業指導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而且因為職業指導是溝通學校教育與社會聯係的橋梁,對辦學結構、專業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製定均有重要指導作用。
一些西方教育學家在闡述教育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時,認為學校應該成為變革和社會改革的代理人。教育的任務是根據社會改革的目的和計劃,領導社會去實現其價值標準。盡管這種對教育作用的估計不一定十分恰當,但對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估價卻成為教育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教育的強大社會功能首先表現在它促進了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統一。一方麵,通過個體社會化使個人適應現存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接受現存的社會秩序和觀念。另一方麵,又按照社會發展的趨勢和已露端倪的未來要求,造就新一代的勞動者,以適應變化了的新型職業的要求。其次,教育作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杠杆,為發展社會生產力所需人才奠定了基礎。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大批專業人才。教育在提供人才方麵所起的作用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人才短缺是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而這恰恰是教育不發達的結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中指出:現在,教育在全世界的發展正傾向先於經濟的發展。“教育先行”已成為發達國家競相采取的決策。
由於我國教育體製的弊病,長期以來教育脫離社會需要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