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國職業指導發展概況(1 / 3)

職業指導傳入我國是本世紀初,其中教育部門的職業指導是以清華學校為代表,社會職業指導當屬中華職業教育社。

(一)清華學校早期的職業指導活動

1916年,清華學校校長周寄梅先生為了指導學生擇業,發起了職業演講活動,聘請名人、專家進校講演職業問題。如王正延的“職業教育”,伍朝樞的“法政”,董顯光的“新文學”等等,都是圍繞引導學生了解職業而進行的。同時,指導學生填寫擇業誌願,並預測就業趨勢,為學生確定專業方向提供依據。周寄梅先生發起職業演講之後,清華在美的學生感到職業指導的重要,所以曆次同學會年報都載有關於職業指導的文章。1920年清華學校教務長王文顯率領學生赴美,考察美國職業指導情況。除搜集各種職業指導材料夕卜,還有征求留美學生關於擇業意見的彙刊。

1922年莊澤宣先生提出了職業指導的詳細計劃,主張學生赴美前一二年,應當對擇業問題有係統準備,職業指導應為必修科。1923年曹雲祥校長認識到職業指導的重要性,在清華學校成立了職業指導委員會,並請莊澤宣教授專門負責職業指導事務。當時曾草擬了職業指導實施辦法,1925年編寫了《職業指導實施》一書,總結了清華學校試辦職業指導的情況。以後,東南大學附中、江蘇省立第一中學、武昌中華大學、光華大學、滬江大學、濟南正義中學等,都陸續設立了職業指導機構,實施職業指導工作。

(二)中華職業教育社早期的職業指導工作

中華職業教育社是由我國著名職業教育家黃炎培先生於1917年在上海創辦的一個社會教育團體。黃炎培先生曾親自去美國考察,接受了西方職業指導思想,試圖以職業指導來彌補教育與社會需要相脫離的缺陷,溝通教育與職業的聯係。他提出“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敬業”的口號,作為中華職業教育社的社訓和宗旨,大力提倡和推行職業指導事業。

為了宣傳和倡導職業指導,1919年中華職教社主辦的《職業與教育》第15期出版了職業指導專號。黃炎培先生在“專號”的介紹語中寫道:

“我們的職業教育社,自從成立以後,一般普通社會裏的人,都希望我們介紹職業。我們豈有不願意的麼?隻是辦不了這件事。我們的意思,終想根本解決問題。所以打算從職業指導入手。還有一層,我們即辦了職業學校,在學生分科上很有關係。因而想到豈但是職業學校有這種情形,就是別的學校學生來學,憑怎樣的辦法替他們分科?用怎樣辦法教導他們養成他們職業界的種種資格?學成以後更有怎樣辦法使他們走一條相當的出路?仔細想想,這個職業指導,簡直是職業教育的先決問題了。”

在這裏,黃炎培先生明確提出了職業指導的重要作用和目的。1919年,中華職業教育社第二屆年會決定成立職業指導部並規定了該部的主要工作:①調查本地的重要職業;②調查各學校即將畢業學生的年齡、身體狀況、學業、品行、能力及職業意願;③征集實業家對雇用畢業生的條件;④派人給畢業生講演選擇職業的要點;⑤介紹畢業生轉入相當的學校。1923年中華職教社設立職業指導股,編輯、翻譯有關職業指導書籍,如當時編輯的叢書有《職業智能測驗法》、《職業指導》、《青年與職業》、《擇業自審表》、《職業指導實驗》、《職業概論》、《服務道德》、《生活周刊》等,對宣傳和推動職業指導起了重要作用。同年,又組織了職業指導委員會’聘請十餘位專家對職業指導進行研究。其成果於1923年4月在《申報》“教育與人生”欄目刊登職業指導專號。1924年,該社在上海、南京、濟南、武漢等地舉辦為期一周的職業指導活動,對即將畢業的學生進行升學和就業指導。當時的青年協會為職業指導的提倡和開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年組織夏令營活動,都把職業指導作為其內容之一。並在各地青年會中設立學生部,從事職業指導活動。

原國民政府教育部在職業指導方麵也做了一些工作,如公布各省、市、縣教育行政機關暨中小學施行升學及職業指導辦法,製定各省市教育行政機關設置職業指導暫行辦法,編輯出版職業指導叢書和參考資料等。1929年5月,全國教育會議通過《設立職業指導所及厲行職業指導案》,規定了三條職業指導辦法:①各級學校在最後一年級,應有升學及就業指導;②全國各大學及中學應設職業指導部;③由大學院擬定指導進行程序,會同有關部門通令各省成立職業指導部。1931年9月21日全國職業指導機關聯合會成立,12月14日,舉行了第一次年會。之後,無錫、嘉定、常熟等地紛紛設立職業指導所。

綜上所述,我國早期的職業指導倡導者,花費了很大的力氣,想了許多辦法,使中國的職業指導從無到有,為社會做出了有益的貢獻,對職業指導的涵義、目的、範圍、職業指導的方法、機構和職業指導人員,均做了較為係統的介紹和研究。並進行了長期的、富有價值的實踐工作。據不完全統計,1920年以後的20多年的時間裏,發表的有關職業指導的論文達100多篇,先後翻譯和撰寫的書籍有幾十部。其中黃炎培譯的《職業心理學》、沈光烈譯的《職業指導概論》、陳達善等人介紹西方職業指導概況的《職業指導入門》、以及俞兆明編寫的《中學職業指導》和《各國職業指導》等書籍,為我國職業指導奠定了基礎。我國早期的職業指導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三)解放後我國的職業指導工作

解放後,我們曾片麵地認為失業現象的根源在於生產關係。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使勞動者獲得了生產資料所有者的身份,國民經濟能夠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這是根除失業的基礎。另一方麵,消除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失業現象,成為鞏固社會主義新生政權的關鍵。由於這雙重的原因,使“消滅失業”成為政府就業管理的目標。1958年以後,我國宣布“消滅”了失業。統包統配的就業製度和國家固定工製度,就是在我們解決失業、消滅失業並最終不承認失業問題這一漫長的曆史演變中最終形成的。

由於這種原因,長期以來職業指導喪失了它應有的地位和尊嚴,成為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職業指導機構不複存在,在任何一所學校都沒有職業緝導課程,也沒有職業指導書籍,就連“職業指導”、“職業選擇”之類的名詞也很少見了。“一顆紅心,兩種準備”、“革命戰士是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成為當時最時髦的口號。國家采取生產資料配給製、城鄉勞動力分流以及低工資、高就業的政策,穩定就業局麵。采取幹部下放、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等措施,緩解城鎮就業壓力。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和用工製度,其動機是使人們安居樂業,從廣大人民心目中徹底驅除掉失業這一邪惡現象。但由於片麵追求這一目標,使我們的勞動製度失去了活力,由此滋生出來的一係列弊端也使社會主義的經濟失去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