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世界經濟的迅速恢複和發展,職業指導作為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發揮人的才能的重要手段,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重視。1949年,國際勞工大會通過了《職業指導建議》,1953年又成立了“國際職業指導協會”(1962年改名為“國際教育與職業指導協會”)》各國都把職業指導放到了重要地位。1949年,日本文部省明確規定要把職業指導作為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並在學校開設職業指導課程。同時還設立了專業指導主任,專門負責學生的職業指導工作。1913年,美國成立全國職業指導協會,1952年與其它有關協會合並,成立美國人事與指導協會,後改名為美國谘詢發展協會。1958年美國通過的國防部教育法案規定,每年撥款1500萬美元用於發展職業指導課程和培養職業指導人員。前蘇聯在1978年成立了中學生職業定向辦公室,1984年蘇共中央專門發布了《關於改進學校的勞動教育、勞動教學和職業指導以及組織他們參加公益勞動和生產勞動的決定》。特別強調學生的職業觀教育和價值觀教育。
由於各國政府的重視,職業指導發展速度很快。職業指導的發展,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職業心理測量的發展
職業指導的迅速發展與其它學科的發展密切相關。進入20世紀後,管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許多學科不斷地被發展和創造出來,極大地豐富了職業指導的理論。其中職業心理學的產生和心理測量學的應用對職業指導的發展起了直接的推動作用。
帕森斯在創立波士頓就業局時,就曾求助於心理學家,以獲得個性差異的測量方法。但當時的心理學還僅僅限於感覺、動作、簡單反應的實驗室研究。應用方麵還很少,尤其沒有團體測驗和其它各種筆試心理測驗的方法。所以,帕森斯等人的工作當時隻能集中在職業分析方麵。
1905年比納一西蒙心理測驗量表出現以後,心理測驗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把團體測驗應用於陸軍智力測驗,以防止低能或不合格的人進入部隊內,並使更合格的人擔任更重要的職務。30年代以後,能力傾向測驗得到了發展,瑟斯頓(L·L·Thurstonc)1938年發表了“主要心理能力”的論文,他把人的職業能力概括為7種:知覺速度、推理能力、詞語理解、詞語流暢、空間知覺、記憶和計算能力。根據這個觀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編製了一般分類測驗(GCT),用以測量軍人的能力。大戰結束後,心理測量廣泛應用於美國服務行業,用以測驗工作人員能力,作為錄用職員的依據。各種能力測驗和職業測驗大量湧現,如運動技能測驗、機械能力測驗、文書能力傾向測驗等。心理測驗的發展和應用為職業指導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隨著差異心理學的成熟和心理測驗引入職業指導,職業心理學產生了,並逐漸成為一門新的獨立的學科。職業心理學是研究與人們選擇、從事和轉換職業有關的個體心理差異及特點的科學,它憑借對個體一般能力、特殊能力、體力、興趣、愛好、氣質等研究材料,指導人們科學地選擇職業。職業心理學的創立,奠定了職業指導的心理學基礎。與此同時,職業指導的理論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行為學派、認知學派、精神分析學派都參與了職業指導領域的研究,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理論。
2.職業指導觀念的更新
職業指導觀念的變化是隨著職業指導實踐的發展而產生的。最初的職業指導僅僅是在擇業時期進行,把職業要求作為固定的尺度,以這一尺度去衡量人的適應性,進而把人塞到某一職業中去。有人形容這一做法就像“將方形的楔子放入方形的孔裏,在方形的孔裏放入方形的楔子”一樣。這種職業指導的觀念在30年代以後,明顯暴露出所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職業指導與教育相分離,僅僅是介紹就業、安置閑人,具有慈善性質,不能促進勞動者素質的廣泛提高,使職業指導作用的發揮受到限製。這種職業指導觀念,把注意力集中於特定職業,使個人的職業過早地固定下來,即限製了個人選擇職業的範圍,也不符合職業生活的實際情況。人們逐漸發現這種包辦式的職業指導方法並不理想,職業選擇並不是人的特性與職業因素之間的簡單匹配,其中,擇業者的職業價值觀也起著很大作用。職業方向的確定隻能由擇業者本人去完成,職業指導者的作用隻是教育、引導、向求職者提供信息,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對他們的決定提出參考意見。人們批評傳統職業指導理論上的狹窄、觀念上的陳舊和方法上的機械,主張把職業指導同教育生活、社會生活廣泛地結合起來,促進了職業指導觀念的更新。職業指導觀念的變化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