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的生活不能不激起工人的反抗,在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裏,工人罷工此起彼伏。1877年,美國全國鐵路工人大罷工,1886年美國工人爭取8小時工作製大罷工,此後10年中,美國每年都發生1000次以上的罷工。為了緩解工人與資本家的矛盾,解決失業問題,挽救危機中的壟斷資本主義製度,資產階級的改良者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理論和措施。職業指導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來的。其目的是試圖通過職業指導來解決失業者的就業問題。所以,有人把職業指導看成是社會改革運動的“派生物”。總之,職業指導的產生,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矛盾共同促成的。
(三)理論與方法的原因
19世紀末20世紀初,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的發展從理論和方法上推動了職業指導的產生。
首先是教育理論的發展。其中,美國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的實證主義教育哲學理論的影響尤為突出。1894年,杜威到芝加哥大學任哲學心理學和教育係主任,開始提出了關於美國學校的新思想,後來又辦實驗學校。1899年,他的名著《學校與社會》出版,在這本書裏,他著重闡述了學校與社會的關係,指出,為人類社會所必須的職業和生活上的聯係,都應包括在教育的基本範疇之內,對學習的最可信賴的測量標準,是個人在新的社會情景中理智行動的能力。很顯然,一個學校的畢業生在社會裏找不到工作,很難證明他們具有多高的適應新的社會情景的能力。職業指導可以提高學生的求職擇業能力及適應職業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的聯係。杜威的觀點為美國學校職業指導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其次是社會學的產生。19世紀末和20紀初,年輕的社會學開始對美國和歐洲社會及學校產生越來越大影響。法國社會學家杜爾克姆(Emile Durkheim)是當時一位影響很大的學者。在1893年,他出版了《論社會分工》一書。在該書中提出了隻有職能的職業化和專業化才能保持和加強維持社會及其成員的價值目標的觀點,對職業指導很快發展為一門職業起了推動作用。社會學是一門很講究研究方法的科學,社會學常采用的一整套社會研究方法,為職業指導者所采用。此外,在美國,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密切聯係,職業指導被看作是一項解決失業問題的社會工作,社會學理論也因此而受到職業指導者的重視。
再次是心理學的發展和心理測驗的出現。1905年法國的比納-西蒙(A·Binet and T·Simon)編製了世界上第一個智力測驗量表,它不僅宣告了個體心理是可以通過科學方法測量的,而且為職業指導提供了一種很有價值的工具。正是有了這樣一個前提,職業指導工作者才能把人的心理要素及心理測驗等內容納入其工作範圍,從而使職業指導建立在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