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辦事能力(1 / 3)

辦事能力是一個人工作能力素質的綜合表現形式。辦事能力,代表著個人的為人形象。同時,辦事能力,也是上級考察下級的一個窗口。上級對下級的能力的考察,往往采取以小見大、窺豹一斑的方式。有洞察力的上級,往往能夠通過一個人在一件具體的工作中的辦事能力的觀察,準確地判斷這個人的潛在的能力素質,從而對其整個工作能力作出評價。

成功的辦事能力包括強烈的責任心、事前的計劃性、及時與主管領導溝通情況、克服突發的困難、保證結果的圓滿、事後進行的總結。隻有全麵把握這些環節,才能掌握辦事成功的規律,培育和形成較好的辦事能力。

(1)強烈的責任心是辦事成功的保證,

無論在什麼條件下,沒有強烈的責任心,是不可能辦好任何事情的。責任心是辦事能力的原動力,也是辦事成功的保證。反過來說,一件事情沒有辦好,人們一般也要追究到責任心的問題。

辦事的強烈的責任心,就是對所承擔的事務工作切實負起責任,全麵安排,前後銜接,有始有終,把辦事過程之中的所有環節和要點考慮完備,落實到位,確保所辦事務萬無一失。在辦事過程中,辦事者都應該處於高度負責的狀態,把自己的精力和興奮中心放在所辦事務上,使思想上處於全天候的值班狀態。這種精神狀態,就是以要辦的公務為己任。有了這樣的精神,就必然產生智慧,避免失誤,最終把事情辦好。

在生活中,我就遇到不少人因為責任心不強最終導致辦事出現差錯的情況。某單位的辦事人員到火車站接外地來的專家,在提前到達車站之後,自己在汽車內放下座椅,躺著睡著了。專家下車後在車站苦等了好幾個小時。還有一個單位的兩個辦事人員到一所大學門口接專家,結果專家在他們麵前來回走過了幾次,他們卻無動於衷。後來專家詢問他們是否是來接人的,他們竟然矢口否認是來接這位專家的。最後專家堅持與其單位的負責人打通電話,他們才承認是來接這位專家的,原因就是他們出發前把這位專家的名字記錯了。還有一個單位的辦事人員,到車站去接專家,結果沒有找到合適的車,耽誤了很長時間,也不和專家取得聯係說明情況,使得這位第一次到該地的專家在車站暈頭轉向,莫名其妙,心中沒了著落。這些辦事人員的責任心,就不能說是強的,以這樣的精神狀態辦事,就不可能辦好。

(2)加強計劃性是辦事成功的先導

計劃是在工作和行動之前所預先擬定的具體內容和步驟。計劃是決策和目的的展開和具體化。辦任何事情,都需要事前的計劃,這是辦事的必要環節。加強計劃性,是減少盲目性、增進科學性的保證。

無論辦什麼事情,人們都要在事前先考慮一下,想一想,怎麼樣才能辦好這件事。這就是辦事的計劃性。這種計劃性的思考主要考慮以下一些內容:做事的順序,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怎麼做更加合理,更加具有成功的可能;目前所做的事情與同時發生的工作和其他事務是什麼關係,應該避免哪些幹擾和交叉;做好這件事情會遇到哪些困難和障礙,怎樣克服這些困難和障礙;在整個過程之中需要什麼人的幫助和支持,這些幫助和支持的可靠程度如何;怎樣才能圓滿完成這件事情的全部內容,還會有什麼漏洞等等。然後形成一個辦事的初步方案,這個計劃的過程就算完成了。

俗話說,有備無患。計劃就是事前的準備工作。“備”的內容就是在辦事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突發情況及其後果的“患”。做好計劃就能夠避免不好的結果發生。這種計劃性的準備包括設計辦事局麵、組織相應的資源、考核目標的功效、避免可能的弱點。

所辦事務的涉及範圍,動員幾個方麵的力量,具體包括哪些要點,都屬於辦事局麵設計的範疇。

組織資源就更加關鍵,應該把所有需要的人力、物力、協作關係、信息傳遞都考慮清楚,調動充分的資源,作為辦事成功的保證。

在計劃的同時,也要進一步把辦事實際要達到的目標進行進一步的斟酌。目標應該確定在“跳起來能夠夠得著的地方”。這是清華大學老校長蔣南翔的名言。這個高度是最合適的高度,既能夠提升團體的工作水平,又防止好高騖遠、脫離實際而落空。

避免可能的弱點,就更加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說,辦事成功與否,就是取決於能不能把可能遇到的弱點和薄弱環節估計清楚,並加以避免。消滅了思考之中的弱點和薄弱環節,就是避免了辦事失敗的可能,同時也就保證了辦事的成功。

(3)與主管者及時溝通信息

任何辦事過程都是多變的、動態的,需要及時調整原有的程序和內容才能保證辦事的成功。因此及時地與主管領導和負責人溝通信息,上下通氣,信息交流,才能及時調整辦事的程序,保持合理的進展態勢,保證辦事的成功。不能等到事務陷入進退維穀的境地才向主管者報告,那時已經失去了挽回的機遇和價值。在信息溝通如此方便的今天,及時與主管者溝通,更是沒有理由可以拒絕的一個辦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