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組織管理能力(2 / 2)

第三,監督檢查、靈活應變的能力。

任何組織持續開始運作以後,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預定的程序運作。這是矛盾的特殊性決定的。這也是係統論的追求者永遠不可能達到完全係統狀態的原因所在。一旦運作程序啟動,總會有新的情況發生,總會有預想不到的變化出現,這就是監督檢查、靈活應變能力的意義所在。在運作的過程中,不斷地監督檢查實際執行的情況,如果發現偏差和失誤,就要調查研究,找出原因,采取有力的措施,使過程重新回到健康運作的軌道。

如果說監督檢查是按照目標推進的正麵的力量,那麼靈活的應變能力就是蘊涵著創新性的必要措施。這也是組織者的適應性的表現。流水不腐,在不斷運作之中靈活應變,就能夠不斷增加組織者的能力,保持組織者旺盛的生命力。

(2)管理能力的基本要求

管理能力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管理也是一門科學。如果說生產管理具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重屬性的話,那麼一般的管理也具有類似的兩重屬性。

既有屬於與現代生產力相適應的規律性的要求,也有體現不同的階級和社會製度的不同風格和做法。在管理領域,也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製度的規定性原則,體現人民民主的社會製度。

管理要體現民主參與的原則。無論什麼種類的管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範圍內,都必須體現社會主義的管理原則,這就是公民參與管理,實行民主管理的原則。管理隻有為公民的參與創造條件,促進公民在管理中發揮才華,聽取公民意見,接受民主監督,才能有真正的有效管理。

管理要體現人性關懷的原則。社會主義的事業、企業單位,為實行倫理領域的人性關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資本主義製度下把人當成變相的機器的做法,在社會主義國家不應該再出現。在當代,連資本主義的一些管理者,也開始使用形式上的人性關懷的手段。在我國,在市場經濟體製改革之中出現了許多為了牟取利益而違背人性關懷的現象。一些管理者和經營者,為了牟取超額利潤,竟然以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狂熱,視工人為機器,視工人為自己任意支配的雇用者,這與社會主義原則是格格不入的,與當代社會的管理潮流也是格格不入的。這就更加需要強調管理的人性關懷。高明的管理者,就比較注重工人勞動環境的人性化,對工人和雇員體現人性關懷。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管理要製定一套合理的規章製度,使人們的行為規範化、製度化。管理的基本原則是一定人對所管的一定工作完全負責。這就包括工作責任製和對工作人員的考核製、獎懲製兩個方麵。隻有規範化的管理,才能不斷提升管理的水平,才能便於遵循,才能真正達到管理的效果。到美國社會生活的某些中國人,一個突出的體會就是在那個社會之中,比較容易適應,因為它的規範比較簡單明確,隻要遵守了那些必要的規範,一般就不會出現任何問題。雖然美國社會的華裔人口的地位不可能提高到參與美國政治、經濟、社會活動中心的位置,但維持一個低等級的社會地位,求得安全,過上一個在物質方麵比較殷實的生活還是可以爭取到的。而我們的國家在這一方麵就比較薄弱。我們的規範性的東西還比較少,人為的東西和憑著感情靈活掌握的東西太多,即使是原則和規範,也有不同的實際效果。有人發明了“潛規則的效應”,在社會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公開頒布的規則,而是另外一套起作用的、不好說出口的、潛在的規則。這實際上就是無規則的現象。所以,加強規章製度的建設十分迫切,同時使得規章製度真正運作起來,更是實質性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