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社會交往能力(3 / 3)

在時間方麵,接觸的頻率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交往的因素。交往的雙方接觸的頻率越高,就越容易產生較大的吸引力。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接觸的頻率多了,是工作關係,就比較密切;是上下級關係,就比較信任;是業務關係,就比較知底;是戀人關係,就容易升溫。

當然,隨著現代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時空條件對交往的限製,正在被削弱。互聯網的出現是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它所創造的全球聯通的視頻聊天、語音聊天、文字聊天、文件和圖像的即時傳送,已經把人們之間的距離拉得越來越近了。手機短信和移動電話,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時空觀念。這些現代工具,幫助人們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跨越了交往的時空限製。但是,無論現代技術如何發展,人們最有效的交往還是麵對麵。任何方式也不能替代這一最理想的交往。所以,注重分析時空因素的影響,仍然是必要的。

(4)個性與人際交往

人的個性是影響人際交往的主觀因素。要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就要求衝破封閉的個性束縛,擴大交往的視野,不斷完善自我的個性。

有利於人際交往的個性搭配很多。

個性特征相似的人,容易產生吸引力。相似性越大,產生的吸引力就越大,就越容易形成密切的關係。這種個性相似性的表現形式,如年齡相同的人、教育水平相同的人、經濟狀況相近的人、價值觀念相似的人、都容易比其他的情況產生密切的交往。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魚找魚,蝦找蝦”,“臭味相投”,雖帶有貶義色彩,但如果換一個角度,從人際交往的個性相似性看問題,確實有些道理。

真正的個性相似,還應該體現在共同的人生價值觀上,而不是依靠眼前利益的吸引。為眼前利益進行社會交往,是永遠不會有真實的、長遠的朋友的。在這一點上,宋朝的歐陽修在《朋黨論》之中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值得借鑒。他認為,從根本上來說,小人是沒有朋友的。這是因為:“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可見,以實用主義的庸俗的人格,是沒有真正的靠得住的朋友的,也不能順利地進行社會交往。

個性差異互補的人,也容易產生吸引力。一個有支配欲的人與一個順從性的人,一個獨立性強的人與一個依附性強的人,一個老謀深算的人與一個單純瀟灑的人,一個內向寡言的人與一個外向善談的人,如果能夠看到對方與自己交往的互補性,也容易產生交往的吸引力。

良好的儀表對於交往具有積極的意義。講究儀表和風度的人,往往能夠創造交往初期的強大吸引力。人們在交往之初,由於對自己交往的對象了解得還不夠深入,往往把注視的重點放在一些表麵的因素上。因此,外表就具有相當大的衝擊力。當然,也存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情況,但這不是交往初期就輕易能夠發現的。另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對外在的美醜的看法不同;麵對同樣的客觀存在條件,產生的交往的吸引力也不可能相同。

有幾種人的個性是不利於人際交往的。認知水平低下、自我意識低下的人,情感不穩定的人,疑心較大的人,生性不定的人,性格暴烈的人,喜怒無常的人,“自閉型”性格的人,都是人際交往中極為被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