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用語的準確,還必須注意使用人民群眾通行的口頭語言。所謂“通行的口頭語言”,就是不要使用地方的方言土語,不要使用生僻的詞語,不要使用書麵化的語言不要使用文言詞語。在書麵語言的使用中,魯迅先生就提出了“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誰也不懂的形容詞之類”。為了改進文風,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向大家推薦了魯迅關於寫文章的八條規則,其中第六條就是上述這一要求。毛澤東說我們‘生造’的東西太多了,總之是‘誰也不懂’。句法有長到四五十個字一句的,其中堆滿了‘誰也不懂的形容詞之類’。許多口口聲聲擁護魯迅的人們,卻正是違背魯迅的啊!
要做到用語的準確,還必須注意不要在口頭語言中夾帶一些大家不熟悉的外文單詞。在我國的口頭語言中,外來語越來越多。中文之中的許多表述被外來語替代。比如“再見”(byebye,或幹脆88)、“電視”(TV)、“歌廳”(KTV)、“公共汽車”(bus,或巴士)、“影碟機”(DVD)、“袖珍數碼錄放機”(MP3)等。這些都是比較普及的一些詞語,不至於產生什麼誤解。但是,有些人不知出於什麼動機,在平時的口頭語言表達中,常常夾帶誰也聽不懂的其他生僻英文單詞。這種以漢語為主體的、突然出現的外文單詞的“插播”,使人們感覺很不舒服,接受起來很困難。也許這樣的說者是為了顯示自己懂些外文,但實際效果隻能令人生厭。還有的,連外文單詞也不說,隻是學著西方人某些習慣,在與人的談話和交往中,經常聳聳肩,口裏出來一種“嗯哼”的聲音。這個“嗯哼”的發音,就足以使人墜人五裏霧中,不知道這樣的一個作態是“肯定”、“否定”、“疑問”、“驚訝”、“感歎”,真是莫名其妙!我們對於外國的語言和文化的學習,如果停留在普及“嗯哼”的水平上,那就太可憐了。
(4)口頭語言表達的標準之三:生動
語言生動的本質就是投入感情。運用真情實感說話的人,語言不可能不生動;根本就不投入感情的人,語言不可能生動。這是人們不太注意的一個口頭語言表達方麵的秘密。口頭語言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感染對方,引起共鳴,繼而推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使對方接受。在這裏,首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要引起對方的興趣,使得對方的感情被激發起來,形成一種感情的交流。如果不能在口頭語言中投入感情,不能激發人的感情交流和認同,那麼再好的動機也不能達到目的。所以,口頭語言的生動性,決不是一個技巧問題,而是一個基於感情投入的態度問題。
要做到口頭語言的生動,就應該做到以真情實感說話,不要說假話。在口頭語言傳播的過程中,語言所攜帶的真誠的力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古今中外,在民族習俗之中,還沒有一個喜歡聽假話的民族,所有的民族都十分厭惡虛偽和假話。一個人一旦墜入當眾說假話的境地,他的表達就完全失去了價值。人們也就不再願意聽他講任何內容的話了。在我國高校擔任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的教師中,有極少數人,由於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造詣不深,自己沒有弄懂,又不想弄懂,所以在課堂上照本宣科說一通,而在下課之後卻換一副麵目,解釋說剛才的內容自己也不相信。這樣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也不歡迎這樣的老師。同樣,一個黨的領導幹部如果在群眾麵前大談共產主義理想,而實際上自己根本沒有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那麼,群眾也是不歡迎的。隻有帶著真情實感講,才能吸引對方的注意,得到對方的尊重。魯迅說得好:“從噴泉裏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裏出來的都是血。”這就是真實的感染力。
要做到口頭語言生動,就應該做到說貼近老百姓的話,不能擺什麼架子,打什麼官腔。我們共產黨的幹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公務員、一切知識分子,無論分工有什麼不同,都是人民的服務員。大家在政治上都是平等的關係,誰都沒有高人一等的理由。如果有人要擺什麼架子,打什麼官腔,那就是自不量力,是嚴重脫離群眾的表現。對人講話而采取官腔,或擺出一副盛氣淩人的架子,那就是裝腔作勢,嚇唬別人。這樣的人講的話,莫說讓人愛聽,還會引起人的反感。怎麼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呢?真才實學、胸中有數的人,就完全不用采取這樣的嚇唬人的戰術。
要做到口頭語言生動,就應該講麵對現實的話,不能說空話。所謂空話就是言不及義、空洞無物的話。這樣的話,隻能浪費自己和別人的時間,不如不說;如果說出來了,也隻能證明自己的淺薄,絲毫沒有什麼積極作用。世界上最不生動的話,就是空話。為什麼會說空話?根本的原因就是不敢麵對現實的實際問題,沒有解決現實難點問題的勇氣,所以采取了說空話的做法。要增加口頭語言的生動性,要避免空話,就要關心現實問題,研究現實問題,對現實問題做出馬克思主義的解釋。這樣說話就“頂天立地”了。頂天就是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做到高屋建瓴,勢如破竹;立地就是聯係實際,麵對現實,深深紮根人民群眾。做到這一點,就不會空話連篇了,現實的沃土就會使口頭語言大為生動起來。
要做到口頭語言生動,就應該做到以新穎的創造性角度說話,不能說套話。立意新穎,角度不俗,就容易啟發人們的新的深刻理解和見解。這就會對人們產生極大吸引力,就會激起人們聽講的極大興趣,人們就會感覺這樣的語言是生動的、有魅力的。可惜,在現實之中,我們經常遇到相反的情形。套話、死板的話,無窮無盡,撲麵而來,令人好不掃興。在一些人看來,這些套話好像是不可替代的寶貝,一旦講話,就是在什麼什麼的支持下,在什麼什麼的指導下,在什麼什麼的配合下,在什麼什麼的努力下,一口氣說了那麼多的前提條件,令人如墜雲霧之中,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其實這種套話,是講話者不敢負責任的表現。他生怕把明確的真實情況講出來傷害了哪一位上級,影響了他的仕途;他生怕把明確的判斷講出來,被人抓住把柄,給自己的工作找麻煩。因此,還是生活在套話裏比較安全。但是,用套話對付老百姓是不會有人買賬的,弄得不好,真正受損失的是黨的聲譽和社會主義事業。應該從套話裏解放出來,說點心裏話,客觀地接受社會各個方麵的評判。這樣比較穩當,也比較受群眾歡迎。
(5)口頭語言表達的標準之四:有節奏
口頭語言的節奏就是掌握語速快慢、語氣抑揚、是否重複和停頓的方法。這是與人的接受信息的規律直接相關的一個規則。口頭語言表達雖然不是唱歌,但是卻和唱歌具有類似的規律。
首先,語速要有變化。在一次完整的講話中,語速切忌勻速進行、一貫到底。這種沒有起伏變化的語速,是最能夠使人厭煩人睡的。清朝的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文章最好是像遠山一樣曲折起伏、變幻多姿,最忌諱沒有波瀾、一潭死水二般;一個戲劇最好是有鋪墊有高潮,最忌諱平平淡淡、味同嚼蠟。同樣,一篇講話,最好是抑揚頓挫、起伏跌宕,切忌語調僵化、嘟嘟囔囔。語速的變化,要根據表述內容的需要。如果想運用一個完整的事實說明一個道理,在講述這個事實的時候就可以快速進行,一氣嗬成,讓聽者通過這個事實理解其中的道理。這個時候,語速越快,就越是受歡迎。如果要表達的是一個結論,一個重要的概念,或者是一個新的說法,語速就要慢,也可以一字一板,而且必要的時候要進行重複。這樣像拉手風琴似的語速,有伸有縮,有快有慢,輕鬆自如,受人歡迎。
其次,要注意運用停頓。在表述一個完整意思的時候,在一個較長的句子中,注意運用停頓是非常重要的講演藝術。在話語之間停頓1秒,或者停頓1.5秒,然後再接著講下去,不斷地根據情況的不同而運用停頓的講話藝術,既讓自己和聽者得到了喘息和調整,也讓聽者獲得了認真反思、回味、理解講話內容的時機,這是輕鬆進行的帶有研究性講話的特點。另外,講話者如果注意運用停頓,還能夠體現對聽講者的尊重。一個有意識的停頓,實際上起到了征求意見的作用。它的無聲的意義是我說得對不對?你對此有什麼看法?你覺得這個說法有什麼問題嗎?“所以,停頓蘊含著謙虛的精神,具有平等探討的味道。如果說口頭語言中的小停頓意味著征詢;那麼,有意識的較大的停頓,就意味著發人深省,或意味著十分震驚,或意味著義憤填膺,或意味著心照不宣,或意味著難言之隱。總之,這時候就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口頭語言之中的停頓,是一個最簡單然而又最複雜的語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