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口頭語言表達能力(1 / 3)

較強的工作能力素質包括較好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辦事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麵的工作能力素質是21世紀高頻率、快節奏、充滿競爭的複雜社會生活的需要。

(1)注重提高口頭語言表達的水平

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本質是思維能力和口頭訓練的結合。在現實社會中,它是人才能力的第一外在要素。人才的許多素質,都能夠通過口頭語言表現出來。所以,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又是判斷一個人才素質的窗口。當前人才競爭激烈,許多部門和單位對人才的考察,首先就是從口頭語言表達能力開始的,然後再進行全麵的評價。

人們每天都在說話,都在用口頭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但是,不同的人說話的效果卻大不一樣。有的人說話,大家就愛聽;有的人說話,大家就不愛聽。效果差別甚大。原因就在於口頭語言修養的自覺性不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不同。

口頭語言素養具有重要的價值,古今中外的著名人才都十分重視口頭語言的修養。

曾任英國首相的邱吉爾,就是一個口才天賦不好而刻苦學習訓練最終成為世界著名演說家的典型。邱吉爾小時候口吃。直到25歲他參加“英布戰爭”的時候,還被稱為一個“講話鼻音很重、S字母發音不準”的英國人。他在擔任下院議員的最初幾年中,感到自己參與議會的辯論時十分吃力。有一次,他在議會的正式演說中,由於一時口吃,甚至忘掉了講話的下文,當場出醜。這次不光彩的記錄使他十分重視口頭語言的訓練。此後,他的演說都事先寫好稿子,仔細推敲,牢記在心。經過刻苦訓練,邱吉爾的口頭表達能力大有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邱吉爾作為首相,通過電台發表的那篇鼓舞人心的演說,被人們看做是演說的經典之作。邱吉爾也被視為不列顛的精神支柱。正如美國作家威廉·曼徹斯特所說:“英倫三島在最困難的時期,大約隻剩下了三種東西:皇家空軍的勇氣,邱吉爾的聲音和莎翁的一句遺言。”(莎翁的遺言是我們英國從來不曾跪倒在征服者的腳下,將來也不會。——作者注)由此可見,邱吉爾的講演在當時民眾之中的反響是相當強烈的。

美國第16屆總統林肯是舉世公認的演講家、雄辯家。林肯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主要靠自學成才。林肯的高超口才也是經過艱苦訓練獲得的。在他十幾歲的時候,作為一個在玉米地裏勞作的孩子,他就經常把莊稼地的玉米當作聽眾,練習演講。有時覺得演說得不夠理想,就對著玉米地重新練習一遍。美國卡爾·桑德堡寫的《林肯傳》裏,描述了年輕的林肯學習口頭語言的情況。他徒步三十英裏,到一個法院裏去聽律師們的辯護詞,看他們如何辯論,如何做手勢。

他一邊傾聽那些政治演說家的聲若洪鍾、慷慨激昂的演說,一邊模仿他們。他聽了那些雲遊四方的福音傳教士揮舞手臂、聲震長空的布道,回來後也學他們的樣子。“經過長期的刻苦練習,林肯掌握了高超的演講技巧。當林肯1830年夏季第一次發表政治演講的時候,一位傳記作者回憶道:過去,他曾對著樹、樹樁、成行的玉米演講過多次,但那隻是他獨自一人的練習。”1858年6月,林肯發表了著名的《裂開的房子》演說,震動了全國。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保持半奴隸、半自由的狀態。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將完全變成這樣,或者將完全變成另外的東西。這番話是如此淺顯易懂,即使一個農民也能聽得一清二楚。

林肯更加著名的演講是在1863年11月19日發表的《葛底斯堡演說》。其思想的深刻,行文的嚴謹,語言的冼練,堪稱曆史上的大手筆。通篇演講不到三分鍾,是美國演講史上的名篇。在美國波士頓的劍橋廣場,在貼近哈佛大學校門的地方,林肯的這一演講的全文被鐫刻在紅銅的大型版麵上,鑲嵌在林肯紀念碑的一側。至今,人們也常在許多重要場合提起或朗誦它。據報道,2000年我國前總理朱鎔基訪美的時候,就用英文朗誦過這篇演講。

毛澤東更是十分重視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他本人就是一個口頭語言表達能力造詣很高的人。毛澤東在延安整風期間,曾經批評“黨八股的罪狀”之一,就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他說:“現在我們許多做宣傳工作的同誌,也不學語言。他們的宣傳,乏味得很;他們的文章,就沒有多少人歡喜看;他們的演說,也沒有多少人歡喜聽。為什麼語言要學,並且要用很大的氣力去學呢?因為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接著,他就舉出學習語言的二條途徑:第一,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第二,要從外國語言中吸收我們所需要的成分。第三,我們還要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的東西。毛澤東的這些論述,都是些經驗之談。這些都是成功的人才應該吸收的必要的文化營養。

口頭語言表達的標準

根據實踐摸索和體驗,我認為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要想得到較好的效果,應該做到幾個方麵的基本要求,具有幾個不可回避的標準。這些口頭語言表達的標準主要是幹淨、準確、生動、有節奏、即興反應能力。下麵逐一介紹這些標準。

(2)口頭語言表達的標準之一:幹淨

所謂口頭語言幹淨,就是口頭語言中不夾帶任何口頭語或語言贅物。一個人的口頭語言之中如果經常出現一些無用的贅物,就會使人產生厭倦的情緒,甚至是催促睡眠的欲望。一個無用的語言信號反複出現,是能夠催人入睡的,催眠曲的旋律就是這麼設計的。

口頭語言的贅物是一個人缺少語言修養的表現。有些口頭語言的贅物明顯具有粗野、不文明的因素,就更應該改造,去掉這些贅物。比如,有的人習慣在講話之中夾雜許多拖著長音、語調升降不定的“啊——啊——啊——”的發音。這種口頭語言的贅物常常是官氣十足、脫離群眾的人的共同特征,也是打官腔、不講真話的標誌,其消極影響遠遠超出了口頭語言本身的範疇。還有的口頭語言贅物是粗俗語言,帶有謾罵或下流話的成分,這樣的語言贅物,就更應該趕緊消除,做到用語的文明。

一個人的口頭語言存在贅物,是很難自我覺察的。必須把自己的口頭語言作為客觀研究的對象,才能發現存在的問題。想改進自己的口頭語言,就應該虛心征求聽眾或同事的意見,並且利用現代錄音機等設備,自覺地審視自己的語言質量,才能找到改進的具體途徑。口頭語言幹淨,不夾帶贅物,這是最起碼的標準。

(3)口頭語言表達的標準之二:準確

所謂口頭語言準確,就是要求使用詞語要貼切,要準確表達自己的意圖,不至於產生講話者與聽講者之間的誤解。這就是口頭語言表達的“達”的標準。這是要經過訓練才能達到的一種水平。

要做到用語的準確,平時就要加深對詞義的理解,這樣在使用的時候才能做到貼切。這反映了一個人的修辭和表達水平。如果對一個詞語理解不清楚,處於想當然的狀態,在使用的時候,難免出現差錯,甚至鬧出笑話。選擇詞語表達自己的意圖,要求在意義類似的詞語中找到最準確的一個,這樣才能準確表達意圖。比如,在表達一個會議主席台的成員離開主席台的意思中,就有“退場”、“退席”、“退下”、“退出”等可以選擇。準確的選擇當然是“退席”。如果選擇其他的詞語,就不會恰當,就會產生誤會、貽誤工作。我所經曆的許多場合,就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領導人物用詞不當、不準確,導致了消極效果。比如,一個地方的副書記,在表彰突出的優秀教師的莊重場合,竟然宣告,讓少先隊員向這些優秀教師們“獻花圈”!引得哄堂大笑、大煞風景!正確的說法是“獻花環”。雖然,圈者環也,圈環二者同義,但是一字之差,卻犯了中國人的習俗和禁忌,效果就不好了。注意平時的修養和訓練,增強使用詞語的準確性,就不至於出現這樣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