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值得中國人驕傲的。廬山有個仙人洞,裏麵同時供奉了儒釋道三家信仰大神,故亦稱“三仙洞”。後來的基督教各派、穆斯林教,在中國都有相當規模的發展,而且各個宗教之間和平共處,相安無事。這些事實在世界宗教史上都是罕見的,也足以看出中國人謙和寬容的傳統和現實。
(3)嫉賢妒能,社會不容
與謙和的氣質相反的心態是嫉賢妒能。嫉賢妒能是幾千年小農意識的反映,在本質上是對自己的進步喪失信心的表現。嫉賢妒能的內心判斷是:自己無論怎樣努力,也不可能達到嫉妒對象的水平或成就,隻好采取這種忌妒別人、敗壞別人、拆別人的台的行為。這種嫉賢妒能的心態不克服,就會對人才帶來極壞的影響。雖說存在嫉賢妒能心態的人不一定是壞人,但是嫉賢妒能本身畢竟是一種醜行,一切人才應該拒斥這種心態。
中國古代的許多偉大思想家都對嫉賢妒能這種心態和品行深惡痛絕。荀子曰:“世之災,妒賢能。”“士有妒友,則賢交不集;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荀子把忌妒的心態和品行看做社會的災難,一個人身邊是否存在忌妒的人,決定了他是,否能夠聚集人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也曾經慨歎:“世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忌妒。”可見,忌妒之心,源遠流長,也算是具有某種曆史的傳統。
忌妒一直是損害賢良、阻礙社會進步的消極因素,於人於己,都沒有什麼好處。忌妒者那種心胸狹隘的眼界,常常導致自己事業的失敗。《三國演義》裏的周瑜,就是一位嫉賢妒能的專家。他自己覺得文武雙全、才高蓋世,不允許世界上存在高於他的人。當他覺察到自己與諸葛亮的巨大差距之後,便不顧聯合抗曹的大局,因忌妒心而生殺心。他質問蒼天:“既生瑜,何生亮?”可見,他最終還是一個死不改悔的嫉賢妒能的人。最後,他硬是氣悶而死,成為人們的千古笑柄。《水滸傳》裏有一個“林衝火並王倫”的故事,說的是最早在梁山泊落草的“山大王”王倫,沒有什麼真本事,多次考秀才而不及第,蹲到梁山當山大王。由於沒有本事,又要維持山大王的虛假的威嚴,所以此人心胸狹隘,不能容人,不能接受任何具有真正本事的人。當曾經擔任京都八十萬禁軍教頭的林衝被逼無奈,上山人夥時,王倫便嫉賢妒能,生怕林衝的到來占了他的上風,取代了他的地位,便借口說“寨小糧少,屋宇不整”,硬是要把走投無路的林衝送走,不容林衝落腳。不過,雖百般刁難,林衝最終還是勉強留了下來。後來,當晁蓋、吳用等七位豪傑上山落腳時,氣量狹小的王倫嘴上說著“晁天王大名如雷貫耳,今日且喜光臨草寨”之類的客套話,同時則借口“蔽山小寨”、“一窪之水”、“糧少房稀”,加以排斥,不肯相留。矛盾達到了激化的程度,林衝站出來大罵王倫:“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這嫉賢妒能的賊,不殺了要你何用?”說畢,林衝一刀結果了王倫性命。可憐一個王倫,竟然以嫉賢妒能失去了性命。
嫉賢妒能的思想根源,往往是把一個單位、一個崗位、一個領域,視為自己的獨霸的王國。為了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不受威脅和挑戰,醋意大發,嫉賢妒能。這種人,不是把招賢納才看成事業發達、隊伍壯大的好事,而是把能人和有才幹的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加以排斥和壓製。輕者搬出王倫那樣的借口,不許進門,重者便勾結私人勢力,一心把別的人才壓垮或趕跑,有的甚至置別人於死地而後快。具有這種心態的人,沒有一個不失敗的。
嫉賢妒能的心態不是壞人專有的心態,一些好人也難免產生這種不好的心態。一般情況下,有兩種情況,最容易產生嫉賢妒能的心態。一種是已經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往往容易對後來居上的人產生嫉賢妒能的情緒;另一種是業績平平的人,對身邊脫穎而出的人,也容易產生嫉賢妒能的情緒。隻有注意克服這兩種情況,才能保證人才的健康成長。因此,已經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不要壓製後來居上的人;業績平平的人,不要嫉妒脫穎而出的人。
在現實社會生活之中,嫉賢妒能導致矛盾激化,導致人才失敗的教訓不勝枚舉。在S省D市的市政府某局,有一正兩副三個幹部。其中的正局長被提拔為市級領導人之後,組織部門對兩位副職的提拔問題深感為難。這兩個人論年齡、資曆、業績、能力,都是不相上下,旗鼓相當,很難說誰更加優秀,誰更應該早一點被提拔。但最後,經過討論決定,還是有一位即將被提拔為正職。消息傳出後,那位沒有得到提拔的副局長坐不住了,他很難承受別人被提拔而自己卻沒有的現實。他的嫉賢妒能的心態無限膨脹,終於失去常態,走向了嚴重犯罪的道路。他為了消滅自己的競爭對手,竟然雇凶殺人,用8000元買通了一個殺手,讓他在很短的限定時間裏殺掉那個被提拔了的副局長。凶手果然得逞,因為職務變更引發的一起惡性殺人案就這樣產生了。當地公安部門很快偵破了此案。殺人者和支使殺人者都得到了法律的嚴懲。這樣,的教訓太深刻了,值得人們研究汲取。
雖然嫉賢妒能的程度不至於都達到上述案例的嚴重程度,但是在同事之間出現的嫉賢妒能也往往曆經漫長時間的內耗,害人害己,破壞人才的成長,更損害共同的事業。在某院校P學院,少數幾個人為了抵製引進人才、維持自己舊有的優勢而結成幫派,對新引進的專門人才大加壓製和排斥。每當新引進的人才遇到評審職稱、獲得省部級或國家級獎勵的時候,這幾個嫉賢妒能的人就不惜采用書寫匿名信的方式,捏造材料,到處散發,以所謂“部分革命群眾”的名義散發匿名信,對他們攻擊的對象上綱上線,大打出手。在正式的黨的會議上,根據黨組織的統一要求,這位新引進的人才結合黨性分析進行了自我檢査式的發言,此時嫉賢妒能者便公開用小錄音機進行現場錄音,以留存材料的手段對其進行長期的威脅。魯迅說過:“搗鬼有術,也有效,但從來不能成大事。”這些行為雖然不能成什麼大事,但嚴重破壞了該學院正常的人才成長氛圍,耗盡了該學院發展的良好勢頭。有這樣一股勢力,誰還願意在這裏工作呢?隨著許多人才要求並實現調離,這位新引進的人才最終也離開了這個地方。該學院為嫉賢妒能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也損害了學院和學校的社會聲譽。這是很可悲的。嫉賢妒能者扮演的,實際上就是害群之馬的角色。一個健康發展的單位,是不應該任憑這樣的人施展威風的。否則就搞亂人心,渙散隊伍,敗壞了事業。
(4)謙虛與競爭並行不悖
在實行以物質利益和市場機製為社會運轉規則的社會裏,由於充滿競爭的要素,競爭的風氣,有人對謙虛的意義和價值產生了懷疑。他們往往認為,現在的社會是個講究競爭的社會,謙虛已經失去了意義。如果大家都謙虛,競爭怎麼進行?這種想法不懂得競爭與謙虛的辯證關係。實際上,無論是在曆史上還是在現實中,謙虛與競爭都是相輔相成、並行不悖的。具有謙虛作風的,往往是富於生命力和競爭力的;具有驕傲或驕橫作風的,往往是沒落或本質軟弱的。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謙虛實際上是對待外部信息和知識的一種主動學習和吸收的基本態度。這是一種時刻覺得自己不成熟,時刻準備吸收知識和能量的精神狀態。一個謙虛的人,才能覺得學無止境,才能不斷積累經驗,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得到提高。所以,謙虛態度支配下的人,是不斷進步的人,是能力不斷得到提高的人。謙虛起作用的過程,就是吸納能量的過程。一個人隻有在平時具有謙虛態度,不斷積累能量,才能在競爭的時候釋放更多的能量。獲得競爭的優勢。
很難設想,一個驕傲自大、目空一切的人會學到什麼新的知識。也不曾聽說,有哪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在競爭中獲得什麼優勢。“楚漢相爭”中劉邦與項羽這兩個角色的不同特點和命運,就充分說明了謙虛得天下、驕橫失天下的道理。按照一般的競爭預測,明顯的優勢應該在項羽一邊而不是在劉邦一邊。項羽是銳不可當的27歲霸王,劉邦是年逾50的垂老之人;項羽乃名將之後,劉邦為農家子弟;項羽受過正規的軍事指揮訓練,劉邦集結的多是烏合之眾;項羽聲勢如日中天,占據中央要害,而劉邦地處偏遠的漢中。然而,曆史的裁決卻由其他因素決定了。劉邦謙虛謹慎,軍至灞上,對軍隊約法三章,對老百姓秋毫勿犯;而項羽自矜功伐,驕傲自滿,狂妄不羈,竟然組織了對官員和老百姓的公開搶劫。劉邦禮賢下士,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從諫若水。他可以在自己洗腳的時候接見儒生,儒生說幾句過頭的話他也不太在意。最能夠說明問題的是,他本來要廢太子劉盈,但發現“商山四皓”四個老者願意輔佐劉盈,就放棄了廢太子的打算。這種對待不同意見的態度是真正的謙虛態度。而項羽則不是這樣,一位叫做“韓生”的人批評他素質不高,項羽大發脾氣,命人準備大鍋放在廣場中,煮了滾燙的開水,將韓生丟入鍋裏烹煮。這種殘酷對待不同意見的做法,雖起了殺一儆百的作用,實際上卻是使自己惡名遠揚。楚漢相爭最後的結局,是項羽以32歲的英年兵敗烏江,悲號、別姬而自刎;劉邦盡收天下,高唱大風歌,開創了綿延四百年的漢朝。這是自大虛榮與謙虛謹慎兩種作風在競爭之中的不同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