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培育謙和的氣質(1 / 3)

氣質是人的比較穩定的個性特點。這裏不想從純心理的角度來說明氣質的要求,而是從一個人才成長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一個成功的人才需要的是謙和的氣質,這是人才氣質的一個最突出要求。

(1)謙和的氣質是具有真才實學的標誌

具有真才實學的人,一般都具有謙和的氣質。因為他們的實際本領無可置疑,用不著自己虛張聲勢、大加誇張。隻有那些內功甚差而一心追求虛名的人,才裝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盛氣淩人,對造勢十分投入。這種態度,就不是老實的態度。

為人謙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的祖先早就概括出隻有為人謙和事業才能成功的真理。《尚書》中就講到:“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的也是謙謙君子。中華民族的禮儀內涵,就包含著待人要謙和的要求。

毛澤東更是一貫強調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他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就告誡全黨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奪取全國勝利,這隻是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後頭。……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1956年9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依然強調:“即使我們的工作得到了極其偉大的成績,也沒有任何值得驕傲自大的理由。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們應當永遠記住這個真理。”毛澤東在這裏講的是全黨的作風,也適用於每一位成功的人才。謙虛謹慎,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光榮傳統作風,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進一步發揚光大。

毛澤東還要求我們的幹部和人才要學習魯迅的謙遜作風。在1958年製定的《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毛澤東指出:“學習魯迅。魯迅的思想是和他的讀者交流的,是和他的讀者共鳴的。人們的工作有所不同職務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論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間都要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出現。決不許可擺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風。”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不難看到為人謙和的例子。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待人謙遜,作風質樸。而那些存在著知識缺陷和學術缺陷的人,往往盛氣淩人,善於自吹自擂,令人不可接近。這反映了一個人的學問真假的問題,反映了一個人能力真偽的問題。被稱作“當代畢升”、“中國現代印刷之父”的兩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選,1980年發明的激光照排技術是中國印刷術的第二次革命,使得中國新聞出版業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開辟了文化傳播的新時代。一位網友評論王選說隻要你讀過書、看過報,你就要感謝他,就像你每天用到電燈要感謝愛迪生一樣。“2003年,王選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但是,這樣一個大發明家卻保持著十分謙虛和氣的態度。王選逝世後,他的助手回憶說:他很謙虛,在同學詞事麵前都沒有架子。”他主持的方正集團給他配了汽車,他在家門口上下班,從來不坐車,都是自己騎自行車上下班。他的心態和氣質在他的講話中表達得更加清楚。他說:上電視說明科學生涯快結束了。“一個處在創造高峰期的科學家是沒有時間頻繁上電視露臉的。”他還說:名人是過時的人。“名人要保持普通人的心態,知道自己是一個過時的人。”他還深有感慨地說:自己38歲的時候,在電腦照排領域的研究在全國處在最前沿,但是是無名小卒,說話沒有分量。今年自己68歲,雖然3年得了國家最高科技獎,但離學科前沿更遠了。從王選這些肺腑之言中,人們不難看到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胸懷中的謙和氣質。這就是一個真正有學問的知識分子的氣質。我們應該在現實之中弘揚謙遜之風,拒斥和鞭笞虛偽的自我吹噓和自我誇張的傲氣。

作為黨政領導幹部,保持謙和的氣質,是密切聯係群眾的需要,是不斷吸取進步營養的需要,是實事求是的科學形象的體現。謙和的作風實際上體現了一個幹部民主的作風。氣質謙和的人,能夠聽得進領導班子其他成員和群眾中的各種不同意見,甚至是反對自己的意見,然後進行科學的綜合。那些缺少謙和氣質的人,則往往是聽不得不同意見,驕橫跋扈,一意孤行,動輒對敢於堅持不同意見的人實行打擊報複,甚至明顯地給革命和建設事業造成嚴重損失也在所不惜。這樣的作風,說明在這樣的人的心目之中,虛榮心壓倒了事業。這樣的人才,即使暫時獲得了某些成就,最終也是一個失敗的人才。

(2)承認個人差別是謙和氣質的前提

氣質謙和的思想基礎就是承認個人差別,客觀地對待自己和別人,不把自己的個性特點強加給別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就是厚德載物。所謂厚德載物,就是能夠做到謙和,能夠不計較他人與自己的不同點,能夠擔待許多壓力和負擔。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矛盾的特殊性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具有不同的特點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存在重複或完全相同的事物。天上找不到任何兩顆相同的星星,地上找不到任何兩片相同的樹葉。山脈之多,不可能同形;草木之眾,不可能同色。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叫做“天下烏鴉一般黑”,其實並非如此,莫斯科的烏鴉就是淺灰紫色的。事物總是具有差異性的。

人也是一樣。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在每一個人身上,這種社會關係的總和都是有差別的。因而,這些千差萬別的個體社會關係就形成了千差萬別的人們的不同個性。由於每一個人的生活環境、接觸的事物、個人處境、個人經曆不同,所以每個人形成的個性,也就不同。在現實社會中,每一個人的個性都不可能與他人一樣。承認這個現實,就能夠做到不以自己的個性為標準要求他人,對他人的個性特點采取理解和寬容的態度,這樣才能有謙和可言。否則,認為天下隻有自己的個性是最合理的、唯一正確的,就很難對他人理解和謙和了。同時,也就不可能找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也就不可能找到別人的長處和優點。這樣,謙和就無從談起。隻有看到差別的必然性,增加對事物和人物個性的理解,才能培育出謙和的氣質。

承認差別是正確對待不同個性的起點。對待個人之間的關係是這樣,對待不同國家之間、民族之間、宗教之間、文化之間的關係方麵,也是這樣。任何文化、宗教和國家,都應該尊重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個性特點,不能向其他國家和民,族強製推行自己的文化。這是沒有什麼好結果的。強行把自己的文化或價值觀推向其他國家,結果必然失敗。這是世界曆史屢證不爽的真理。唯一正確的選擇是交流,是平等的對話。這才是21世紀應該具有的國家風範和文明韻味。這種宏觀的個性交流和認同,也是個人謙和心態的延伸和發展。

中華民族一直善於包容各方,與各種不同個性的文化、宗教、民族謙和相處。中華民族曆經五種社會形態,而從來沒有被滅亡,就應該歸功於中華民族胸懷寬大、謙和包容的風格。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就是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之中,不斷吸收了各個不同圖騰的一部分,最後集結為龍的圖騰的。牛的頭,虎的口,鹿的角,蛇的軀體,魚的鱗,都是來自不同圖騰的一部分,最後轉化成為龍的形象的一部分。可以說,龍的圖騰本身就是一種團結的象征。我們的祖先,發生過炎黃之爭,但中華民族的後代,根本不看重當時的政治分野,而是寬容地自稱是“炎黃子孫”,足以見到民族謙和的偉大胸懷。今天,我國56個民族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平等,沒有狹隘的民族觀念,既有現實的正確的政策導向的作用,也有曆史文化積澱之中的謙和寬容的傳統的作用。

在中國,與西方一神教的宗教排斥傳統不同,而是宗教融和或和諧相處。在中國,儒教與道教就是和平相處的。後來佛教傳人中國之後,也是和平相處的。這三大宗教,儒、釋、道,在中國並行不悖,相安無事,從來沒有發生過宗教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