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曾經向中央領導同誌談到劉、項不同的風格及其不同的後果。他說:“從前有個項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他那裏有個範增,給他出過些主意,可是項羽不聽範增的話。另外一個人叫劉邦,就是漢高祖,他比較能夠采納各種不同的意見。有個知識分子名叫酈食丼,去見劉邦。初一報,說是讀書人,孔夫子這一派的。回答說,現在軍事時期,不見儒生。這個酈食其就發了火,他向管門房的人說,你給我滾進去報告,老子是高陽酒徒,不是儒生。管門房的人進去照樣報告了一篇。好,請。請了進去,劉邦正在洗腳,連忙起來歡迎。酈食其因為劉邦不見儒生的事,心中還有火,批評了劉邦一頓。他說,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為什麼輕視長者!這時候,酈食其已經六十多歲了,劉邦比他年輕,所以他自稱長者。劉邦一聽,向他道歉,立即采納了酈食其奪取陳留縣的意見。此事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曆史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我們現在有些第一書記,連封建時代的劉邦都不如,倒有點像項羽。這些同誌如果不改,最後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戲叫《霸王別姬》嗎?這些同誌如果總是不改,難免有一天要‘別姬’就是了。”看來,毛澤東同誌是讚成“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劉邦,而不讚成驕橫跋扈的項羽的。在激烈的楚漢相爭過程中,謙和戰勝了驕傲。
為了紀念明朝滅亡300周年,郭沫若於1944年3月19日在重慶的《新華日報》發表了《甲申三百年祭》,本意是以明末腐敗的曆史,譏諷國民黨的腐敗統治。至於把它當作一麵曆史鏡子,並列人整風文獻,告誡共產黨人不要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這是毛澤東的遠見卓識。當時,國民黨認為這篇文章“影射當局”,並於3月24日,在《中央日報》發表了題為《糾正一種思想》的社論,指責《甲申三百年祭》是“出於一種反常心理,鼓吹敗戰主義和亡國思想”。這篇文章在延安卻受到了高度重視。延安的《解放日報》轉載《甲申三百年祭》之後幾天,即4月22日,毛澤東在《學習與時局》的報告中提到《甲申三百年祭》。他說:“我黨曆史上曾經有過幾次表現了大的驕傲,都是吃了虧的。……全黨同誌對於這幾次驕傲,幾次錯誤,都要引為鑒戒。近日我們印了郭沫若論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誌們引為鑒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1944年11月21日,毛澤東給郭沫若寫了一封信,其中說:“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們把它當作整風文件看待。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我雖兢兢業業,生怕出岔子,但說不定岔子從什麼地方跑來;你看到什麼錯誤缺點,希望隨時示知。”毛澤東作為黨的領袖人物,能夠主動地借鑒曆史經驗教訓,戒除驕傲的錯誤,讓郭沫若等人看到有什麼錯誤就“隨時示知”,這就是一個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謙遜風範。
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毛澤東特別講到了要謙虛的道理。他說:
“所以我們必須謹慎謙虛,不要驕傲急躁,要戒驕戒躁。謙虛就不驕,就可以戒驕。從前講‘大賈深藏若虛’,做生意的人本錢大他就藏起來,好像沒有一樣。我們也是這樣,我們要保持謙虛。在我們的曆史上也有這樣的教訓,就是大不得,小了就舒舒服服,沒有事情,一大就脹起來了,腦殼脹得很大,驕傲起來了,心裏也躁了,躁得很。急躁和驕傲是連在一起的,驕傲就要急躁,急躁的人沒有不是驕傲的、不謹慎的、粗枝大葉的。我們現在學會了謹慎這一條。”
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取得全國革命勝利的前夕,依然十分強調謙虛的作風,防止驕傲的發生。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著名論斷奪取全國勝利,這隻是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後頭。……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作風來源,也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革命和建設能夠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說,正因為中國共產黨人,特別是毛澤東這種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和態度,贏得了全國人們的擁護和愛戴,在與國民黨專橫跋扈的作風相比之下,贏得勝利是必然的。
(5)謙和與待人寬容
為什麼謙和的氣質就能夠待人寬容呢?因為隻有知道自己不足,才能做到不苛求他人,才能做到約己嚴而待人寬。
寬容實質上是對他人的一種理解,一種通融,一種善意的原諒。寬容是對不同風格的包容,也是對原則界限的一種把握,更是對人們的過錯的理解和既往不咎的態度。
心胸開闊,謙和容人,才能客觀地對待自己和他人。中華傳統的精華之一就是“厚德載物”。在中華民族祖先當中,虞舜算是一個典型,因此堯帝願意把帝位禪讓給他。《尚書》裏記載了他的寬厚的仁德。當堯帝問到誰能夠取代自己的王位的時候,四方諸侯之長和眾人都舉薦出身卑微的虞舜。四方諸侯之長介紹虞舜的時候是這樣說的:他是樂官瞽瞍的兒子。他的父親心術不正;他的後媽說話也不忠誠;他的弟弟叫象,傲慢無禮;而舜能夠和他們和睦相處。他以孝德感化他們,又時刻注意自己的修養,不流於邪惡。可見,身處這樣一個不幸的家庭,又能夠被眾人識別和舉薦,虞舜的人格是很高尚的。一個命運本來不幸的人,經過努力修養,成為繼承帝王大業的人,虞舜靠的就是謙和寬容、厚德載物的品質。
人生活在社會之中,都是需要寬容的。這與嚴格要求、執行原則是兩個不同層麵的問題,不能對立起來。
我曾經做過這樣的假設,以體驗寬容的必要:我們在南京長江大橋寬闊的橋麵上,能夠輕鬆而瀟灑地漫步,走到大橋的另一端。但是,具體測量一下每個人走過大橋所需要的實際路麵的寬度,大概不超過一米左右。嚴格地說,人們走過大橋實際上不需要多麼寬的路麵。但是,如果嚴格按照人們實際需要的路麵的寬度,截取一米左右的寬度的路麵,讓人們從上麵走過去,人們是不敢走過去的。這是為什麼?為什麼嚴格按照人們實際需要的寬度,人們卻膽戰心驚不敢走了呢?這就是人們需要寬容的意義。
一個懂得寬容別人的人,才是一個具有謙和氣質的人。一個具有寬容心態的人,才能產生凝聚力,不斷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