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磨煉堅強的意誌(3 / 3)

(4)磨煉的途徑之三:自覺吃苦鍛煉

人的生命常常在磨難中才能顯示出其價值;人的意誌常常在磨難中強化。如果人生總要吃許多苦的話,我主張還是趁著年輕把它吃完。千萬不要把人生應該吃的苦頭留到晚年。要主動找苦吃,才能鍛煉人的意誌。

一個人如果生活在優越的蜜罐裏,是得不到堅強的意誌的,反而會生出許多毛病和意外。應該辯證地看待生活條件的優劣,主動找苦吃,這才是明智的。毛澤東曾經向許多生活條件很優越的中央領導同誌推薦過漢代文學家枚乘的《七發》。《七發》就是從七個方麵來啟發人們懂得生活的辯證法。有一個故事說的是楚太子有病,許多高明的醫生都診斷不出這種病的原因。枚乘解決了這個疑難“病例”。他診斷出的病因是“久耽安樂,日夜無極;邪氣襲逆,中若結塞”。他認為,楚太子的病是由於無節製地吃喝玩樂造成的。為什麼吃喝玩樂這樣的好事情,反而會使身體受害呢?楚太子在嚇出一身冷汗之後,谘詢了枚乘。枚乘分析說洞房清宮,寒熱之媒;皓齒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膿,腐腸之藥;越女齊姬,猛獸之爪。他提醒楚太子,那些最好吃的甘脆肥膿,實際上都是些腐蝕腸胃的毒藥。那些圍繞在楚太子身邊的皓齒娥眉、越女齊姬,並不是什麼好事,而是伐性之斧或猛獸之爪。要想健康就得趕快遠離這樣的環境和條件。楚太子接受了枚乘的開導,治好了自己的病。可見,生活條件太優越,吃不到一點苦,結果就容易犯這樣莫名其妙的病。

同時,成功的人才還要以政治家、教育家的態度對待自身和後代的磨難實踐。

毛澤東一貫主張讓青年不要做溫室的花草,要經風雨、見世麵;要到大風大浪中去鍛煉體魄和意誌。魯迅也諄諄教導青年左翼作家,鼓勵他們要了解革命鬥爭的艱難困苦,才能在革命的道路上不動搖。這都是在磨難中加強人生價值體驗,在磨難中強化意誌的道理。2003年,經過與SARS(非典型肺炎)的鬥爭,青年對生命的珍貴和如何保護生命普遍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北京大學一位學生說得好如果不是非典,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會有勇氣直麵脆弱的生命,嚴肅地思考生與死的終極問題。“清華大學一位學生寫道:也許SARS給我們帶來的不是恐懼,而是感悟,一種對生活的新的感悟。”山西的青年學生說非典是一場災難,但我們直麵災難,災難又能變成我們人生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抗擊”非典的鬥爭,像一個熔爐,錘煉著一代青年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品格,使人們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新的升華。

由於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有人覺得找不到吃苦的地方。有許多家長也覺得現在生活條件和環境好了,要教育孩子吃苦,卻找不到吃苦的機會。有的電影甚至以遊戲的態度,嘲笑那些還想找苦吃的人。其實,在現實社會中,無論是物質條件的苦還是精神生活的苦,都是不難遇到的,關鍵在於人們是不是自覺意識到了。孩子上學,應該讓他走走路,而不要用汽車接送;讓孩子穿樸素的衣服,不要追求名牌;讓孩子多做些家政勞動,而不要讓他們當小貴族;讓孩子學會洗衣服、做飯、清理衛生,而不應該讓他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吃苦!在精神生活方麵,讓孩子正確對待名利和學習分數,而不要看到高分就高興,看到低分就喪氣,應該讓孩子鍛煉心誌,養成失敗了再幹的堅強意誌。

有許多革命舊址都被列入了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是很有意義的。可以說,這些地方對於青少年了解中國革命的曆程,學習革命先烈忠於共產主義理想的精神和為革命不怕犧牲的氣概,理解真正的共產黨員在敵人的嚴刑拷打麵前表現出那種鋼鐵般的意誌,不愧為是特殊材料製成的人,都是有生動的現實感召力的。但是,現在來這些地方的青年人還很少,也沒有多少教育工作者組織學生到這裏來活動。這是一個時代性的問題。當前,由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消費主義的流行,人們的社會生活出現了享樂主義的潮流。這種享樂主義的潮流在青少年之中的集中反映,就是普遍追求現實生活的“開心”、“輕鬆”,當他們在理性上不能解釋自己追求某種事物的原因時,往往用“我喜歡”來解釋。“喜歡”成為青少年以感性認識對待外部世界的共同口號。這種追求在感情上開心、輕鬆、快樂的思潮,不但使青少年一代普遍不能接受批評與自我批評,而且也不能接受曆史感情和別人的曲折經曆。這就等於人為地為自己營造了一個躲避意誌鍛煉的“安樂窩”。在這個“安樂窩”裏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其意誌的脆弱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社會現實是不會對任何一代人提供“優惠”條件的。這種不願意吃苦、不能吃苦的意誌狀態和享樂主義的思潮的流行,也會使青少年在社會現實麵前,以高昂的代價,補上意誌磨煉的這一課。具有自覺性的人,應該在日常生活的有意識的培養中,解決意誌磨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