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磨煉堅強的意誌(2 / 3)

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

昨憐破祆寒,今嫌紫蟒長。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這首詩雖然說的是封建社會末期的人世炎涼,命運無常,人生跌宕,感情變幻,以及對待子女、官位、理想的失望,帶有一些悲觀的基調。但是,從宏觀上說,詩中對於人生命運的描述,具有一般規律的成分,頗具開導世人、啟發心智的作用。這是有益於意誌訓練的。懂得了世事如此變幻不定,自己遇到類似的問題,就有了精神準備,就不至於走投無路。

其二,是《紅樓夢》裏的《好了歌》。歌曰: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這裏講的是,人生追求的功名利祿、妻子兒女的理想,實際上往往與人們的想象差別甚大。這些人生和世事的變故是常理,但一般誰也不願意把它說出來。但是,事實的力量是無限的。這些事實會教給人們許多辯證的看法,讓人們客觀冷靜地對待人生命運。懂得了這樣的人生辯證法,就能夠知足常樂,隨遇而安,在被動中找到主動,在逆境中找到順境。

在許多小說和紀實作品中,記載和傳頌著那些曆盡艱難痛苦終成大業的成功人士;記載著那些經曆過失敗、坐牢、家破人亡的苦難,最終成為英雄或偉人的人生;記載著經曆25000裏長征終於取得勝利的紅軍的傳奇式故事;記載著人生體驗的喜怒哀樂的諸多社會縮影。這些作品,對於擴大人才的知識視野,豐富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的心智,增強意誌培養,都是大有好處的。

人們之所以都需要幾個知心朋友,除了友誼本身的需要之外,從實質上說就是為了得到有關的人生知識。人們在知心朋友那裏得到的人生知識,可信度較大,因此對人的影響較大。當然,關鍵是要看自己交的這種知心朋友是不是益友,是不是真正具有人生體驗的人,因為這決定了這種知識的參考是有益還是有害。無論如何,人們是需要別人信息的參考的。

讀書多明理,交往也會多明理,這裏的理就是人生的知識。隻有通過讀書、人際交往等渠道,獲得更多的知識,擴大自己的視野,才能心胸開闊,思維辯證增強意誌。

(3)磨煉的途徑之二:注意體驗生活

體驗生活包括體驗物質生活領域的困難和精神生活領域的困難。

在物質生活方麵,經曆艱難困苦和貧窮艱辛,對於強化人的意誌,大有幫助。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人的孩子更多地體驗了物質生活的艱辛,更加懂得珍惜生活的機會和條件,往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表現出堅強的意誌。《宋史》中記載的範仲淹戰勝貧窮、刻苦求學的故事生動地體現了貧窮勵誌的精神。“範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誌,以天下為已任。發憤苦讀,憊甚,輒以涼水沃麵;食不給,啖粥而讀,人不堪其憂,仲淹不改其樂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讒受貶,慶曆五年由參知政事(副宰相)謫守鄧州。勤政愛民,有政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魯迅很欣賞南方江浙一代農村的一個風俗習慣:每當嬰兒出生之後,做父母的就在嬰兒的嘴上抹上各種辛辣的東西,如辣椒水、蔥蒜汁之類的東西。待到小孩子受到刺激哇哇大哭起來,父母則頷首而笑,就算完成了一件大事。據說,父母的心思是:從小吃得苦中苦,長大才能甜上甜。可見天下父母之心,是願意讓孩子吃苦勵誌的。我本人對此也深有感觸。我在讀高中的時候,一個生活優越的同學,每天上早自習課的時候,都不停地吃小零食,有時甚至還拉攏身邊的同學跟著吃,無視影響教室這個正常的學習環境。我建議該同學到外邊吃零食,吃完再回來。結果得罪了這位同學,說了我許多很勢利的話。我不以為然,在日記裏寫道任何物質的享受,都無法掩蓋精神生活的空虛;而高尚精神的輻射,卻完全能夠填補物質生活的貧乏。這些物質生活比較貧乏的現實,極大地促進了我意誌的強化。我之所以能夠克服生活中的困難,堅持以旺盛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就因為意誌受到了錘煉。

在精神生活方麵,經曆感情和精神方麵巨大曲折的人,意誌一般能夠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如果一個人經受過失戀,或經受過官職沒有及時提拔甚至無緣無故被降職,或遭受過不正派的領導人物的打擊,隻要不自暴自棄,其意誌就能夠得到極大的強化。如果一順百順,完全缺少精神曲折的經曆,看起來似是幸運,但其後常常會因為經受不起一點微小的曲折的打擊而消沉;如果遇到大的挫折,很容易走上輕生的道路。這樣的意誌狀態是很危險的。隻有主動接受精神曲折的體驗,才能使自己的意誌堅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