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德的情況關係到黨的形象,影響到社會風氣,而且直接影響黨和群眾的關係,是必須首先抓好的道德建設的一部分。官德的修養要抓好以下幾個關鍵內容。
第一,培育馬克思主義的權力觀,切實確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觀念。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公務員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務員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對待無產階級執政黨幹部的基本觀點之一。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黨的執政地位和國家的一切權力,都是來自人民;黨政領導幹部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信任權力,應該為人民謀利益,而不能以權謀私;掌握權力的人必須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馬克思主義的權力觀在當前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解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問題。隻有這樣,才能經得起執政、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的考驗。有些人不能正確認識手中的權力,他們往往認為,權力是自己的上級領導給的,隻要對上負責就夠了,因此跑官要官,拉關係,找靠山,這樣的人是不可能為人民掌握權力的;有的認為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汙受賄,牟取私利,腐化墮落,成為腐敗分子;還有的把自己所掌握的權力看成是絕對的、至高無上的,專橫跋扈,聽不得不同意見,拒絕監督,對不同意見動不動就進行打擊報複,完全違背了一個共產黨人的起碼標準。在某些基層,有些縣級領導人自稱是人民的“父母官”,起碼就說明他們還不懂得馬克思主義的權力觀。
第二,樹立領導就是服務的觀點。“領導就是服務”的說法,概括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權力觀。領導就是服務,就是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領導就是服務,其途徑就是通過製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管理國家,組織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推動兩個文明的發展。同時,還要通過執政,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意願,通過勤奮工作,協調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關係,處理好人民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矛盾,不斷加強黨與人民群眾的密切關係。隻有這樣,才能抵製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本位主義,才能在工作中把“等價交換原則”拒斥於黨的生活之外,才不至於把“生產力標準”當成黨員標準。
第三,把對黨負責與對群眾負責一致起來。除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共產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要維護。黨和人民的利益的一致性,決定了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凡是對人民有利的事業就是對黨有利的事業,就應該盡力做好。為此,要糾正一些錯誤的傾向。一是要防止片麵強調對領導機關或某一領導同誌負責,忽視對人民負責。黨的一些適應全局的政策,可能在一些具體的地方不適應,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應該及時地向上級反映實際情況,促使上級及時調整政策,避免造成損失。這樣就做到了對黨負責和對人民利益負責的結合。否則,如果對一些脫離實際的政策機械執行,實際上是對黨和人民的不負責。二是要防止把黨和人民的利益割裂開來。黨的政策是從全局出發,是從人民的成員利益出發的,如果隻是著眼於人民群眾的眼前利益,隻是維護局部的利益,表麵上看起來是對群眾負責,實際上墮入了小團體主義、分散主義、本位主義,是對黨和群眾不負責的表現。
為了保證黨政領導幹部的“官德”修養切實有效,各類領導幹部和人才,都應該自覺加強官德修養,自覺接受對自身權力的監督,自覺地遵守權力運作的法律,依靠製度建設不斷消除人治的弊端。
成功的人才隻要樹立起以上“官德”,就能夠經得起執掌政權的考驗,就能夠經得起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考驗,就能夠經得起利益得失的考驗,保持自己的先進性。
(4)現時代的性道德
兩性之間的關係是除了經濟關係之外人類麵對的又一重大關係。對待男女性生活,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性道德傳統和性道德觀念。原始社會時期,男女之間的“性交往”很少受到限製。進入階級社會之後,最初還能夠保持男女之間的自由交往,後來就日趨嚴厲,形成了名目繁多的性禁忌。舊的傳統性道德宣揚“萬惡淫為首”的信念,人們把性欲視為一種罪惡。它使人民形成一種心理,隻有在法定婚姻之下而且是為了傳宗接代而發生的性行為才沒有罪惡。舊的傳統性道德對男女性關係諱莫如深,扭曲了人們對性問題的認識。舊的傳統道德對性的敵視和壓抑,深深留在人民的腦海裏,形成了性交的“罪感意識”。這就造成了性研究的極端落後和對性問題認識的普遍膚淺。在性的問題上,漫長的封建社會曆史留下了兩種對立的傳統,一種傳統是性的禁欲主義的傳統,這是為被統治階級和勞動人民樹立的道德傳統;另一種傳統是性的縱欲主義傳統,這是為統治階級樹立的道德傳統。這樣,實際上就形成了兩種性道德狀況。一方麵,統治階級具有性享樂的自由,合法占有三妻四妾甚至妻妾成群,被認為是天經地義、合乎封建主義的道德;另一方麵,被統治階級的勞動人民固守一夫一妻製,甚至難以保證能夠娶妻生子,一旦有越出夫妻關係之外的愛情行為就要受到道德的譴責,甚至有滅頂之災或殺身之禍。這種畸形的性道德狀況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時間,留下了極大的消極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50多年,我國社會中的性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公民平等、男女平等在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成為事實。從解放到文革前,全國人民無論什麼身份,一律遵從正常的一夫一妻製的生活,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健康向上的性觀念和社會輿論。社會主義的法律以及新型的性道德觀念有力地製約著社會生活,推動著社會主義建設。這種道德風尚對社會兩性關係的製約十分強大,人們對夫妻之外的性關係從不敢做非分之想。在當時,婚外的性關係絕對禁止,誰敢冒犯,不但要受到嚴厲的處治,而且也為社會輿論所不容。
文革期間,兩性關係被普遍政治化。政治對性的嚴酷約束,包含著性關係向“泛自由化”轉化的契機。當這種政治約束一旦撤除之後,婚姻之中的性愛就爆發出越來越強大的作用,性關係的混亂就要到來。文革後期,那些缺少性愛為基礎的婚姻紛紛解體。這就是延續到改革初期的婚姻離異高潮,出現了20世紀80年代的所謂“陰陽大裂變”。這個時期,一些作家也專門從事寫作露骨的性交和性體驗的小說,成為一大文學景觀。這可以視為對嚴格性道德和性觀念約束的一種反彈。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性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總體上看,人們的性觀念朝著符合人類本性的方向發展,愛情、性愛、性生活的幸福被視為正常的社會生活內容而得到廣泛認同、普遍關注和研究討論。總的來看,在性道德觀念方麵,社會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擺脫了封建主義傳統性道德之中的性神秘、性罪惡感,否定了那種把性係於金錢的性觀念,同時也擺脫了性問題的政治化觀念,比較客觀地認識性問題。在認識性問題的社會性的基礎上,還把性關係作為一種以人的性本能和生育本能為基礎的客觀自然關係和普遍經常的關係,來坦然客觀地對待。性教育成為廣大民眾接受的科學範疇。
1978年開始,愛情開始與“階級感情”稍稍分開,戀人們開始手拉著手逛公園、遛馬路。“戀愛”,終於以它的本來麵目示人。日本電影《望鄉》對中國人的衝擊是前所未有的。實際上,這部電影以特殊的角度,給長期不允許正式談性的中國人上了一次客觀對待性問題的教育課。1979年,北京新機場大樓的彩色壁畫《潑水節——生命讚歌》上出現全裸的女性畫像。《大眾電影》雜誌在1979年第5期的封底刊登了英國電影《水晶鞋與玫瑰花》的接吻劇照。1985年,出現第一次“性學熱”,阮芳賦的《性知識手冊》和吳階平的《性醫學》出版。20世紀90年代初,賈平凹出版了含有大量露骨性描寫的小說《廢都》,發行量在100萬冊以上;陳忠實的具有大量性描寫的《白鹿原》也頗得讀者青睞。性教育在越來越多的大、中、小學校開展起來,雖然有的做法值得斟酌,但性教育的必要性已經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
第二,在婚姻和性關係的問題上,更加尊重人們的感情基礎和自己意誌的選擇,婚姻、家庭和性關係出現多樣化的新局麵和新觀念。
1980年,新《婚姻法》規定的離婚的必要條件被修改為:雙方感情確已破裂;並經調解無效。人們終於認識到“愛情是婚姻的靈魂”。從此離婚不再是不體麵或麻煩的事情。21世紀初期,離婚已經到了非常方便的程度,隻要出具證件,十幾分鍾就能夠辦妥,離婚雙方的心態也變得非常平靜,不像過去那樣反目為仇。
婚姻家庭問題專家陳新欣認為,21世紀中國婚姻呈現多元化趨勢,家庭形式更為豐富。男人和女人都將不依賴他人而生存。個人的權利受到尊重,生活將趨於個性化。協議離婚、試離婚成為理智分手的首選方式,但離婚率仍會呈上升態勢。知識、文化水平越高的人,情感豐富的人,對愛情要求就越高越多,因此離婚的可能性越大。社會對婚外戀繼續保持理性態度,人們對婚姻的責任感更多的來自於自我認識、自我約束、自我修正,而不是迫於外在壓力。人們要求婚姻的質量和情感,要求性的權利和享受,有了更多選擇的自由和自主意識。總之,21世紀的婚姻變遷,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都將朝著多元的、理性的、進步的、以人為本的、男女更加平等的方向發展。
第三,對於新出現的性關係問題更加寬容。人們認識到,男女都具有獨立的人格,誰都不是誰的私有財產,男女婚前的一些性關係和性行為不應該作為婚後夫妻雙方指責或計較的借口。同時,男女雙方也對自己的性交往和行為負責,不能成為性放蕩的借口。
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涉及兩性關係的口頭用語也悄然發生變化,“陳世美”和“第三者插足”,逐漸被“婚外戀”的說法取代。接著,“情人”的說法出現,“上床”變成“性生活”,然後又變成“做愛”。80年代後期,隻有16%的中國人說他們有過婚前性行為。21世紀初,專家們估計,大約有60%到70%的人曾經在婚前偷嚐禁果。《中國日報》發表了一項調查報告,在20到30歲的受訪者當中,有35%的人認為婚前性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在福建省4所大學裏做的另一項調查顯示,有92%的學生表示可以接受婚前性行為。